今天(19日)一大早,来自天上的好消息刷屏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成功“接吻”!

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还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全家福”,小编就想问问老司机景海鹏:爽不爽?


飞船和天宫成功“在一起”,二者形成的组合体,将供两名中国航天员生活30天。
从动图上看来,对接只有那么一瞬间,但这短暂的动作背后,却蕴含了咱举国上下的洪荒之力。

把距离拉远一点看,小编带你逐步感受对接成功所代表的宇宙级意义。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不得不提到对接机构“红娘锁”。
“红娘锁”是什么?
“红娘锁”指的其实是空间交会对接机构,就像组装零件的时候,把两个物体连接起来的那个重要部件。
空间交会对接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是实现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平台和空间运输系统的空间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道上服务的先决条件。它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

中国是继美、俄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对接机构研究室主任靳宗向说,对接技术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所必须的核心关键技术。
“红娘锁”有多重要?
目前国际空间站里,主要是依靠对接机构,来实现更大吨位的飞行器的组装。
这个组装过程,就像“太空搭积木”,运载一个飞行器上天,再运载另一个,在太空以“红娘锁”用搭积木的方式搭建在一起,逐渐扩展。

不仅可以减轻每次运载的压力,并且可以保持各个飞行模块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根据实际需要,提供物资运送对接,人员天地往返等。
经过16年的自主研发,中国“红娘锁”第一次运用是在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至今,“红娘锁”已经成功经过了3场考验,让“神舟”“天宫”在茫茫太空上演了三季“吻戏”——
◎2011年11月3日凌晨
第一季:神舟八号飞船开创先河,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中国航天一举突破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6月18日14时
第二季: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与天宫一号完成了中国首次手动交会对接。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国家。

◎2013年6月13日
第三季: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再次完成手动交会对接,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度。

这一次,“神十一”与“宫二”的激情大片有了新剧情——“拥吻”变“追吻”。
交会对接有多难?
小编举个例子:
飞船与天宫的对接过程,就如同太空中两列没有铁轨的高速运行的列车实现首尾相接。
天宫二号在太空中飞,神舟十一号追上去,两个8吨多的“大家伙”通过一系列“难以描述”的动作,在每秒7.9公里左右的飞行速度下完美对接在一起。

不仅严丝合缝,还要把液、电、气通上。有专家说,这就好像上面放了一根针,底下用一根线,差了几百公里,最后要拿那个线去穿过那个针眼,非常困难。这个过程就是在太空中穿针引线。
此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交会对接准备阶段,不再像以往交会对接那样进行轨道控制。神舟十一号要主动出击,“追吻”天宫二号。

认真的小编研究了一下那一系列“难以描述”的动作……
追到女神并不是那么容易。神舟十一号在“追吻”之前,要经历5次轨道控制,分别是抬高近地点、轨道面偏差修正、抬高远地点、轨道圆化和组合修正。

以往交会对接也有5次轨道控制,但与神舟十一号的5次控制有着很大不同——
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都是在第五圈进行第一次轨道控制。而神舟十一号第一次轨道控制将是在第四圈进行。
轨道控制完成后,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由相距100多公里缩短到50多公里,就可以开始“眉目传情”了。

“追吻”第二步是自主控制段。“等到两飞行器相距50多公里时,载人飞船将转入自主控制,自主实施寻的段控制。”北京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陈险峰告诉记者,在这种状态下,神舟十一号将依靠航天器上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测量设备,获得信息进行自主控制、相互接近。
“追吻”还将经过近距离导引控制段,最终逼近段,交会合拢段,最终完成紧锁。

“红娘锁”的新挑战
这一次,“红娘锁”迎来了新挑战:要在太空待30天,航天员既要太空养蚕,又要做双摆和聚合物薄膜实验,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时间,飞船和天宫整体高速飞行,怎么保证“红娘锁”牢牢地连接?
靳宗向说,两个锁在一起长期保持的物体,通常如“用一根橡皮筋,将两本书绑起来,时间长了,橡皮筋的力就减小了,那我们的‘红娘锁’会不会存在类似的退化机理?怎样来杜绝这种现象?”
在这方面,对接机构研究室做了深入研究,目前“红娘锁”已通过模拟2年左右保持能力的验证,所以对于此次保持30天,研发人员表示自信满满。
研发人员还为“红娘锁”定了个“小目标”,未来保持能力还要达到15年,以满足中国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所需。
中国航天,中国人的骄傲
一个月前,9月15日晚,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
遥想当年,中国极力争取加入国际空间站。然而,大国们却不带咱们玩……
当今世界只有一个空间站,那是1983年由时任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才在1993年完成设计的国际空间站。

这个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六个国际主要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参与该计划的共有16个国家或地区组织。
早在2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谋求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但是国际空间站主要参与方反对邀请中国加入。

于是,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一次次被挡在国际空间站门外。
但是,中国人有志气!你不是不让我参与吗?那好吧,我们自力更生一样可以干出来!我们自己用一二十年玩出自己的国际空间站。这,就是中国的自豪宣言!
如今,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浩瀚星辰的征途已经开启,中国航天加油!
借用网友@东风快递员 的获得万赞的一句话,“我们不吹不黑,只想由衷地对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说一句:谢谢你们当年的不收之恩,最终把中国逼成现在很霸气的样子!”
【来源】综合中新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团中央微信、东方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