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0 08:48
“我的养父75岁了,从来没有去过北京,我特别想带他去天安们转一圈……”2016年8月30日,来自常州的75岁老人刘建钧在北京宣武门地铁站走失。“您看见过这个人吗”,抱着一大摞寻人启事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逢人便问……不少人在微信、微博上发现,寻找走失老人的信息越来越多。
昨日重阳节,中国社会救助研究院和今日头条联合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约1370个,走失“重灾区”不是一线城市,而是人口流出地较大的西部地区,老人走失率是人口流入地的4倍左右,走失原因多为失智。
人口流出地多有走失
调查显示,根据公安部门的监测信息,中国每年有效报警信息约为1亿起,失踪(招领)人员警情占警情总量的1%,其中约有50%的失踪(招领)人员警情为老人。
“走失老人平均年龄为75.89岁,其中男性占比42%,女性占到58%,走失老人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75岁以上老年人走失比例较高。”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顾问专家、调查报告执笔人熊贵彬介绍说,调查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约有四分之一的老人会出现再次走失,这与老年人的智力状况和家人的照顾情况相关。
在发达国家,老人走失主要由失智而造成。在我国,老龄化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老人走失问题显得更加复杂。除了失智的原因,人口流动带来的疏于照顾和老人贫困,大大加剧了走失风险。
报告称,全国走失老人的重灾区为大量人口流出地的中小城市和西部的农村。这些地方留下的留守老人比例大,且缺乏照顾资源。对于人口流入地而言,人口组成主要是青壮年,老人比例相对低。此外,在家庭中子女能够起到一定的照看监护作用。
熊贵彬指出,全国走失老人的重灾区并不是东部城市不是省会城市,而是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区,这是同我国的留守老人问题相伴相生的。
对此,调查报告建议,打造全国统一的寻人网络平台,形成全国人口报失和查找的综合信息平台。在全国救助站全面建立警务点,派专职人员协助查找走失人员信息。为防止老人走失,人口流出地的地方政府还应协同社会组织评估当地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照顾状态,积极探索防止老人走失的有效办法。
老人需要更多关爱
8月30日在北京走失的刘建钧,在多方帮助下,终与女儿团聚。走失的刘建钧老人身上装着钱,饿的时候知道花钱买东西吃,晚上累了在火车站候车室里面过夜。钱快用完了,老人决定去买一张返乡的火车票,由于没有身份证,他找到火车站的民警求助办理临时身份证,走失的老人才在警察的帮助下与家人团聚。
这位老人并非失智,为什么会走失?为什么不找人求助?
有业内专家认为,人老了,判断力会下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下降,这是非失智老人走失的一个原因,需要子女和全社会更多的关爱。
此外,对于老人应利用现代科技采取防范措施,比如现在有一些方法,GPS手环、联系手环、二维码、缝制联系布条卡片、纹身电话号码等。日本最新发明GPS芯片放到鞋垫上可以续航400小时,快没电可以提醒家属及时充电。
解读
在我国,失智是老年人走失的一个主因,但是人口流动带来的疏于照顾及老年人贫困,同样加剧了走失风险。据调查,我国老年人走失主要发生在大量人口流出的地区,与留守老人问题相伴相生。中小城市与西部农村是我国老年人走失的重灾区。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