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儿微信公众号 2016-09-23 23:04
林张你来我往的论战,是“值得点赞的争鸣”。
近日,两位经济学家林毅夫、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议,引发关注。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林毅夫、张维迎都被视为“国家智囊”。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层经济智囊》一书中,收录的12位高层智囊中,就有林毅夫、张维迎。
张维迎早在1984年就发表了《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文,第一次提出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是30余年改革史最重要的文章之一。林毅夫则是中南海的“座上宾”,仅十八大以来,不下5次出席习近平、李克强主持的座谈,并在会上发言。
“政事儿”发现,这次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议,并不是林毅夫、张维迎第一次“交火”。自1995年以来,两人围绕国企改革等话题,激烈“交火”不下四次,每一次都引起了舆论关注。
横跨20余年的“林张之争”
“政事儿”注意到,林毅夫、张维迎的第一次“交火”,发生在1995年,被经济学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当时,林毅夫提出,国企的主要问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负担和政策负担,导致国企缺乏活力,因此国企改革的方向是营造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
张维迎认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须匹配,因此掌握国企实际控制权的管理层应该获得国企产权,国企改革的方向就是民营化。
两人的第二次“交火”,是在2004年,CCER创办1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
两人同台辩论,就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林毅夫认为,只要沿着当时的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涨二三十年没问题,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一定赶超美国。
张维迎则担心,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将会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果企业制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令人担忧。
十年后,2014年7月,在追思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的学术会议上,两人三度“交火”。
林毅夫认为,过去35年,中国政府做的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一种政府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政府协调,有可能失败,但是没有政府协调更失败。
张维迎则提出,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例,认为如果没有国家参与,经济发展有可能更好。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是由于国家和政府减少了运用行政力量直接干预经济过程、直接参与经济过程乃至对一些经济活动所施加的垄断。
近日的“林张之争”,是两人1995年以来的第四次“交火”。截至目前,已经进入第二回合。
这次交火,“缘”起于今年8月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6年夏季峰会。
在峰会上,张维迎发表演讲,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9月13日,林毅夫发表文章,观点鲜明地针锋相对,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两天后,中秋休假期间,张维迎发文反驳,随后,针对张的批评,林毅夫又进行了逐条反驳。
“值得点赞的争鸣”
“政事儿”注意到,林毅夫、张维迎的每一次“交火”,都会引发一次经济学界的大讨论,还会收获不少好评。
据媒体报道,两人2014年的那次论战,众多在场的学者也加入其中,整个论战“几乎呈一边倒的局面,多数学者选择支持张维迎,只有少部分支持林。 ”
两人的最新一次“交火”,也就是1995年以来的第四次论战,更是引发了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高度关注,连日来,不少经济学者撰文表达个人的产业政策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就在新京报上发表文章《林毅夫张维迎之争,真问题是什么》,提出:如果说21年前的(林、张1995年的论战)争论,涉及国企改革的方向问题,那么21年后的这次争论则涉及中国的创新和技术进步问题,从而影响到中国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些争论仅仅看做是学术争论,它们关涉中国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增长。
两人的这次争论还“惊动”了国家发改委。
在9月14日举行的发改委发布会上,针对产业政策的争论,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说:“对于任何事物,社会上都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非常正常,对产业政策当然也不会例外”。
他表示正在评估当前的产业政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现有的产业政策确实存在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地方,从目前产业政策的实施情况看,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难题,我们要通过相关的调整来使这些政策适应新常态的需要”。
近日,还有不少评论人士发文评价说,学界有争论是件好事,林、张你来我往的论战,是“值得点赞的争鸣”,这不只是简单的个人争论,而是一场关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大讨论。
“国家智库”中的同事
“政事儿”注意到,持续二十多年持续论战,有媒体用“老冤家”这个词形容林毅夫与张维迎的关系。
2014年8月,新华网采写的一篇报道中就提出:张维迎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将企业家群体视为“经济增长的国王”。作为更加强调“市场”的张维迎,与更加强调“政府”作用的林毅夫,是天生的一对“老冤家”。
有趣的是,这对“老冤家”还是老同事,时常在北京大学朗润园里碰面,因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就坐落在朗润园中。
两人都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全职教师,还是这所研究院的创始人,目前,林毅夫还任这个研究员的名誉院长。
新华社如此定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国家智库’的角色,前瞻性地提出了众多重大战略、制度、政策和基础理论问题,如电信改革、医疗改革、土地改革等”。
“政事儿”发现,林毅夫与张维迎虽然学术观点有分歧,不过两人也有一个性格共同点:即便站在风口浪尖上,也针锋相对地回应争议。
《中国高层经济智囊》一书,就曾用“风口浪尖上的学者”为标题,讲述张维迎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张维迎担任光华学院副院长、北大校长助理时,曾推行校改(即“燕园变法”),由此陷入风波之中,当年曾有教师发公开信,指责张维迎品行“卑鄙肮脏”。
书中记录,张维迎曾自述,“对我的批评比我的观点还要流行”。不过,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改革理念,还出版了《大学的逻辑》一书,,力证自己所言,说:“没有深思熟虑,绝不轻言改革!”
2012年,林毅夫结束世界银行的任期、回到北大继续执教,没过多久也陷入到风波中。
据媒体报道,当时,北大国发院专门为他举行了一个内部交流会,讨论他从世行带回的新理论——新结构经济学。这个新理论更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交流会上,林毅夫讲了一个半小时PPT,中间没有喝一口水。发言的同事们称赞了他的诸多优点,教授陈平甚至说,“中国要有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能是林毅夫。”不过,陈平话锋一转,批评林的研究缺乏长远的历史视角。
“林毅夫脸上稍微露出一丝尴尬,但瞬间便被一个惯常的微笑替代”,媒体报道说,林先客气地说,“陈老师每次评论都非常尖锐,这种尖锐的评论也让讨论双方有机会对观点进一步澄清。”随后,林毅夫展示了自己的坚定:“但是,你的评论有些地方是哗众取宠,实际上没有事实根据,建议你先认真看看我的书。”
【撰稿】新京报记者王姝 实习生周闻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