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化都市的底气在哪?原来广州一直有这样的DNA

南方+ 记者 裘萍  2016-08-16 11:45

广州城市风光。(南都记者邹卫 实习生 林安迪 摄)

广州曾有辉煌的过去:“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参天大舶”千百年来望塔而行。今天,广州如何续写一个跻身世界的国际梦?

2015年末,广州“十三五”规划建议稿透露了一个国际化崭新广州的宏伟构想,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广州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战略赋予广州的担当、信任与责任彰显无遗。

穗港深港口如何实现竞合?空港产业怎样优化布局?“广式”创新“北斗矩阵”如何助力企业“走出去”?传统商贸如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2200年的文化名城如何进一步享誉全球?

今天推出南都“国际广州,天下枢纽”系列报道第一篇,梳理广州从古至今的开放基因,盘点广州的国际化进程。

公元前2世纪

开放的基因已种下,城外番汉数万家

广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和地位,和港口息息相关。根据编年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广州就开始与西方国家交往。

而其作为港口城市的定位,早在西汉时期已经确立。那时候,广州的航运业和造船业声名鹊起。等到了唐宋明清,广州更是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港立于世界。

有交通史专家统计,唐代每日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有11艘,全年多达4000艘。假设每艘载客商200人,平均每年到广州港登岸者就有80万人次之多。

据《唐代的外来文明》,广州今天光塔路一带,番坊曾住着12万外国商人及家属。因此有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说法。宋元,广州城外番汉数万家

位于广州光塔路的怀圣寺

明代,广州首设外贸交易会,每年夏冬两季,各国商船慕名而来,带来源源不断的珠宝珍奇和多元的世界文化。清代,广州设立十三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而十三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历史巅峰的象征。清康熙年间,清政府设四口通商,广州居首。

据考证,广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从未关闭过的通商口岸。珠江口,是中国千年不倒的第一门户。“Cantonese”,是被联合国认证的世界通用语言之一。

广州早在千年前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都市。商贸是广州的灵魂;而开放,则成为根植于广州城市骨髓的DNA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南都记者 邹卫 实习生 林安迪 摄)

上世纪90年代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修炼城市面貌内功

1957年,广交会的落户延续了广州的开放基因。至今59年历史,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国际贸易平台。

广交会对于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极为明显,功不可没,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看来,广交会是广州跃升国际平台不得不提及的必要准备之一。

数据显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初,广州市辖面积由253平方公里扩大到1443平方公里,人口由116万增加到近600万。41年间,市辖面积和人口均增加5倍。

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轻而易举加入世界大都市协会。因为入会的门槛并不高,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即可加入。入会后,广州理所当然把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为建设国际大都市。这是一个积极的口号,但基于当时广州的实际,这一目标遭到社会的冷遇,甚至相当一部分广州人也自信心不足,议论纷纷。

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等著述的《规划广州》一书中直面提国际化尚早的质疑,并提出三个尖锐的问题:广州能不能抓好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撑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广州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已经落后,能不能重建起世界一流的机场、港口和铁路枢纽?广州的城市建设能否突破原来的格局?或许,这才是上世纪90年代真正对广州具有挑战意义的三大课题。

南都记者查阅相关官方资料,1996年,广州及时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来兼容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提法,同时提出建设高效舒适的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

1997年初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将营造高效舒适的城市环境列为首要工作,其中高效着眼的是工作环境,舒适侧重的是生活环境,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十五规划中的双适宜(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

运动会等大型赛事的成功申办往往为城市硬体设施升级改造找到启动点。

1998年,广州成功申办九运会。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就是在那一年提出了后来享誉全国的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口号。这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前述退休官员称。

此间,广州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也在悄悄布局,这在相当大意义上支撑了广州作为中国第三城的经济实力。2001年,十五计划肯定广州在九五期间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将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十五时期总体目标。

2000

发展战略拉开城市骨架,支撑起国际化空间发展

什么才是广州国际化的条件?

2000年于广州规划史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番禺、花都撤市设区,使广州市辖区面积从1443 .6平方公里跃升至3718.5平方公里。花都、番禺撤市并区为日后广州的北优、南拓打通任督二脉广州从名义上的濒海城市变为名副其实的海滨城市,从束缚于老八区的小广州成长为骨架舒展的大广州

2015年,增城、从化撤市设区,萝岗黄埔两区合并。至此,广州全域共设11区,市辖区面积从3800平方公里跃升至7434平方公里,超越上海。这为广州未来走向国际化提供了空间发展的支撑体系。

2004年,白云国际机场成功搬迁,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如期建成投用,武广客运专线终点站广州新铁路枢纽站开工建设。

广州已成功地避免沦为区域性次级城市,安全进入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轨道。《规划广州》一书中如此评价,由于近十年来内在动力机制调整得较好,广州正在一步步恢复华南最繁华的大都市地位。


广州发展战略关键词

九五 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五 现代化中心城市

十一五 现代化大都市

十二五 国家中心城市

十三五 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三大战略枢纽三中心一体系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成为广州城市定位新的关键词。


2005年至今

申亚后频提国际概念,用三大枢纽网聚世界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末九运会的成功申办促成广州城市面貌更新换代;那么,进入21世纪,广州申亚成功,开始提出亚运城市的概念,城市定位又增加了国际都会时尚之都等元素。在此期间,比较鲜明的定位表述是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

这样的表述被解读为突出广交会、专业市场等传统商贸特色,同时突出广州高校聚集、岭南文化繁盛的特点。

广州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广州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现代化大都市。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十二五收官之年,也就是2015年广州市两会上,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对于广州的四个定位让人耳目一新。对广州的新定位是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华南交通枢纽

显然,广州对于自身国际化水平的要求在提高,此外,两处细节值得关注:增加了国际航运中心华南交通枢纽两个表述,且国际航运中心置于世界文化名城之前。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曾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是没有具体指标衡量的,相反国际航运中心是有相关具体指标的。换言之,未来在坚持国家中心城市为主方向的统揽下,国家更加注重对广州硬件的衡量。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中,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的广州升格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

一个月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广州定位再升级,与北京、上海一道被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战略赋予广州的担当、信任与责任彰显无遗。

3月底,广州市十三五规划发布。广州城市定位的国际化思路更加明晰,国际化色彩更浓。三大战略枢纽”(指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与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成为广州城市定位新的关键词。

8月初,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部署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记者注意到,除了强调传统意义上要建设海陆空港等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信息网络建设被特别强调,任学锋要求广州强化国际信息枢纽功能。

广州以前是通过海港联系世界,集聚人物、物流、货流要素,新时代要求广州不仅通过打造空港、海港、陆港,使广州成为国际交通的枢纽城市,还要通过互联网+城市集聚信息、文化等全方位发展要素,胡刚认为,更加开放、更加面向全球,更加信息化,是广州此轮国际化进程的丰富内涵。


数据看“国际化”广州

海港

广州港共开辟航线115条,其中外贸75条。南沙港区97条航线,其中外贸69条。

空港

白云国际机场目前已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136条,每天1000多个航班通达亚、非、欧、北美和大洋洲五大洲共207个目的地。2020年,预计年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

创新港

至今广州已新增高新技术培育企业1391家。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从20136月起至2015年,运算速度连续5次蝉联世界第一。

财富港

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在穗共有283家。仅2016年,就有世界级航运巨头——中远航运散货总部落户南沙、思科中国创新总部落户番禺、通用电气(GE)在广州设立生物产业园项目。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王海军

【执行统筹】南都首席记者 裘萍

【采写】南都首席记者 裘萍

实习生吴琪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 丁晓然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