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创始人谈全球创新共同体:未来员工人数或过万

南方+ 记者 彭琳 苏梓威  2016-07-06 07:46

刘若鹏 资料图片

2015年7月,“Hello Future”光启全球创新者大会在深圳召开,全球创新共同体(简称“GCI”)正式成形。

“创新并不容易,好的创新需要好的创新者,创新理念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支持”,光启创始人刘若鹏7月5日表示,互联网服务的创新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起来,比如小米,但有一些领域则很“不幸”,比如光启研发的太阳方舟,这需要创新者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

光启研究院。

刘若鹏:最终目标是交付完整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他说:“在稀缺的创新资源中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完成创新,这是光启建立GCI的初衷,也得到了很多创新者的响应,形成共识,从而进一步完成融资。”

“美妙的科技催生出千亿级别帝国企业只是童话中骗人的脚本,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交付完整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如果只交付某一环节,再好的技术也找不到市场”。

刘若鹏告诉记者,炫酷的产品和技术,一旦需要产业化并应用到市场便会让开发者“头疼”,全球创新共同体便是这样一个载体,它可以让完整的解决方案得到利用。

光启微波实验室。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以色列孵化器投资集中于机器自觉

今年5月,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成立。这也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以色列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及孵化器,总投资3亿美元。

对于在以色列设立孵化器,刘若鹏表示,以色列在创新创业上是独一无二的,与美国硅谷不一样。很多杰出的创新都是诞生在以色列,随后在硅谷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

据刘若鹏介绍,目前光启在以色列孵化器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机器自觉领域。首批项目中有eyesight technologies(视力科技公司),目前投资2000万美元。按照计划,这款产品将于今年8月登陆中国市场。他还表示,“未来光启会持续关注机器自觉,包括如何让智能装备更好地去理解人的情绪。”

此外,光启亚洲创新总部今年5月底也在新加坡成立,立足东盟国家。在刘若鹏看来,新加坡创新总部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实现未来城市计划。他表示,目前全球城市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核心城市突发事件频发,救援处理能力不足,光启的定位系统可以很好解决。另一方面,环保问题也是未来城市计划的重点。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存在一些类似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启可以把问题汇集起来,然后在新加坡提供统一的解决方案。

光启“飞行包”

未来5年GCI员工人数或将过万

目前,GCI横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400多人,刘若鹏介绍,GCI通过先进理念和资源共享广泛吸纳全球人才,中国员工比例约为六成。

光启的业务可谓在世界各地多点开花,它是如何协调各地职员的?而遍布全球的员工间通过网络等联系是否足够呢?对此,刘若鹏表示,全球职员之间的沟通其实很辛苦,“通过网络联系远远不够,最好的方式是员工直接到当地任职,面对面沟通问题”。他介绍,目前光启人才储备情况略显不足,但任何高速成长的企业大都如此,“GCI人才预计在2016年年底超过2500人,5年后可能过万”。

刘若鹏认为,创新领域需要有朝气、有想象力、愿意试错并且敢干的人,目前GCI在世界各地所采用体制均保持一致,所以职员之间不存在文化障碍,“GCI一开始就涉足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组建研发团队,GCI不是光启的全球市场营销部,而是光启从供给侧方面提早布局海外市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记者】彭琳 苏梓威

【校对】谢日强

编辑 葛政涵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