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广宇
2016-06-10 09:07
五月初三,雷阵雨。一阵鼓声后,广州海珠区土华村13条探亲归来的传统龙舟陆续靠岸,船底淌着水。
85岁的梁宇雄拄着木桡,第一个从埠头上岸,龙船会长老、老村长纷纷上前搀扶,这位老人就是土华村乃至海珠区目前发现年纪最大、持续扒龙舟最长时间的“扒仔”,人称“坑叔”的梁宇雄老人。
龙舟上的“带头人”
头戴上世纪风靡的通帽、戴粗框眼镜,双手紧握一支木桡,听着鼓声有规律地下桡,远远望见土华村装饰得最喜庆的“中北约”龙船,看到坑叔坐在首桡位置,带领全船40多名壮丁,整齐划一地划龙舟。
在一条传统龙舟上,首桡的重要性仅次于鼓手和掌舵,因为后面的桡手大都是参照前面人的动作,同时根据鼓声,控制下桡和起桡的节奏,如果前面的人下错了,很有可能影响到后面人的动作协调性,可见坑叔扒首桡的重要性。
土华村,三面环水,果树飘香,与紧邻的小洲村一样,是一条有着600年历史的水乡。村民深谙水性,坑叔也一样,对周边河涌的水文情况早是烂熟于心,哪里有暗涌,哪有有急弯,都记得一清二楚。
一天跑五六条村,来回30多公里,坑叔就这样坐在狭小的龙舟里,下雨了,就披上雨衣挡雨;龙船进水了,就摘下帽子把水从舱底泼出去;抵达兄弟村,老人就带着写有道贺字句的龙船帖,送呈对方长老。
“扒龙船最紧要是安全,一次探亲,全村30多条船1000多人出去,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平平安安归来。”土华村中北约龙船会长梁文光表示,每次出行都叮嘱坑叔身边的年轻人,小心照顾老人家,这时老人总会说:“怕什么,我会游泳的嘛。”
最大年纪“扒仔”
“给件衫,给支桨我!”五月初一清早,85岁的梁宇雄独自一人,从萝岗区的越秀区东山福利院赶到土华村,在埠头前大声吆喝。
这时,村中龙船会的负责人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担心年纪太大发生问题,由于梁宇雄态度非常坚决,其儿孙也没有反对,龙船会就安排水性好的年轻人陪伴老人左右,保障安全。
参加龙船探亲活动,这几乎成为老人过去30多年的固定习惯,尽管85岁高龄,老人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走起路来除了有点驼背,步伐稳健不输年轻人。
“扒龙船好啊,快活过神仙,可以锻炼身体嘛。”一讲起扒龙船,梁宇雄笑起来像个孩子,只有嘴里的牙齿,让人想起他的年龄。
“目前据我所知,应该是广州最大年纪的。”著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曾遍访岭南村落,研究龙船文化。在他看来,85岁仍然坚持连续参加龙舟探亲活动的,在广州尚属罕见。他认为,龙舟是一项讲求团队协调、讲求节奏的运动,对养生有很大帮助。如果说跳广场舞是大妈们的养生妙招,那么划龙舟,应该是属于大爷们的健身游戏。
相比起八旬高龄仍在坚持,土华村中近千人的龙舟“扒仔”队伍中,更多的是20到40岁的年轻人。
33年从未间断
梁宇雄清楚记得,从1983年土华村恢复端午龙船活动开始,他就每年参加龙船探亲活动,33年从未有一年间断。这点也得到土华村老村长梁泽祥的证实。
30多年过去,村对面的龙眼田,已经变成海珠湿地公园,很多当年的小孩已为人父。土华村的龙船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土华村目前有传统龙13艘、标准龙22艘,外加每次出行十几艘机动船,总共有50艘船,每次出行就像一支舰队,由机动船牵引着一串龙舟,在珠江江面上浩浩荡荡地航行。
梁文光相当于“联合舰队”的其中一支分队的指挥官,这名皮肤黝黑的大汉说,龙舟活动讲究的礼仪很多,例如见到河涌有对头龙舟驶来,要主动让出通道,进入对方村水域要敲鼓鸣锣,会船时不要向对方泼水等等。
对于这些龙舟礼仪,坑叔身体力行,让新生一代的土华村人传承下去。
“现在很多人买了小车,划船不再像以前是生存的技能了。”老人记得,以前龙舟趁景是一年一度最大的全村出动的节目,全村大部分男性村民都会参加,不论烈日还是暴雨,村民基本不会缺席。
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车成为家庭的标配,有的年轻一代,已不愿在船上暴晒一天前往各兄弟探亲。取而代之的是,先用车把小型龙舟(如标准龙)运到对方水域,人乘车同时前往,再分别下水。
梁文光介绍,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村里组织龙船探亲,不再像以前那么艰苦,陪同龙船编队的,还有补给船,船上有雨篷,舱内载着补给食品等,如果遇到暴雨,“扒仔”可以上补给船内避雨。
“龙舟探亲,是加强村民凝聚力的集体活动。”梁文光说,“看,坑叔这么大年纪还扒龙船。”
【记者】吴广宇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