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四川凉山州
昭觉县人民法院
对“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
一审宣判
共有8人
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
卖惨打造“贫苦女孩”人设
直播带货假特产超3000万元
“父母双亡,自己只能辍学在家照顾弟弟妹妹,每天吃的是土豆……”2018年以来,一个名叫“凉山孟阳”的年轻女孩在网上迅速走红,她的“悲惨遭遇”一度感动了众多网友。
走红后,“凉山孟阳”开始频繁直播带货,短短几年成为拥有386万粉丝的网红。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质疑她发布的视频系卖惨摆拍,有专门团队包装打造,平时还出入高档场所、戴名表、穿名贵衣服。对此,她曾回应“没有团队,也没有钱。”
网红“凉山孟阳”
2019年年底,一位名叫“三宝”的网友关注到“凉山孟阳”,看到她的讲述深表同情,并对她进行了捐助。
2020年,“三宝”到“凉山孟阳”的老家昭觉县比尔镇吉曲村实地探访,发现她的父母都健在,一家生活在政府新建的安迁房内,所谓土坯房完全是摆拍。“拍视频的场所,实际是当地农户养牛养羊的地方。”
通过走访,“三宝”感到被骗了。她称,自己曾对“凉山孟阳”摆拍卖惨、团队打造虚假人设进行举报,但遭到“凉山孟阳”等人围堵。后来,她在网上揭露其骗局,还遭到一些网络水军攻击,“凉山孟阳”还曾在直播中要求她道歉。
尽管有不少网友质疑
“凉山孟阳”依旧没停下
直播带货的脚步
镜头前
这个“家境贫寒”的女孩
连吃饱穿暖都无法保证
而她没有消极以待
自称每天忙碌采收土特产
直播带货是为帮助当地村民
在“凉山孟阳”的直播间里,她以家乡大山或破旧房屋为背景,亢奋地向广大网友介绍,售卖的农特产品来自大凉山,是原生态的产品。不过,有网友发现,她售卖的雪燕、核桃等农产品,发货地址并不在凉山。一网友告诉记者,他曾在“凉山孟阳”直播间质疑其卖假冒大凉山农特产品,迅速被踢出直播间。
网红“凉山孟阳”
真相:
她家经济条件不错
村里和县城有新房
对于“凉山孟阳”的故事,随着时间流逝,也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质疑,“每天如此勤奋,家庭条件怎么可能一点儿都没改善?如果真的如此贫困,当地政府部门怎么可能坐视不管呢?这会不会是为了卖货专门打造的人设?”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据了解,“凉山孟阳”在短视频和直播中呈现出来的生活状态,早就引起昭觉当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执法人员调查发现,早在多年前,她家就享受了政府部门提供的各项优待政策,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巨大改善。
当地村民称,“凉山孟阳”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庭情况还可以,“她家在村里有一套新房,在县城也有房子,不知道是她爸妈买的,还是她自己买的。”
还有村民称,“凉山孟阳”没读多少书,曾到外省打工,后来回村拍短视频。“一开始,主要是拍一些风光或牛羊,并没有那么火,直到遇到个老板成了一名大网红。”
后经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其直播间售卖的雪燕、红花等商品产地并非凉山。
2023年5月
针对“凉山孟阳”等网红
打着凉山旗号贩卖外地货品行为
凉山市场监管部门
进行立案调查
因涉嫌对产地作虚假宣传
涉嫌构成犯罪
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进一步侦办
凉山公安机关接到线索后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发现网红“凉山孟阳”“凉山阿泽”在直播带货过程中虚假宣传,涉案数额巨大,涉嫌犯罪。截至案发前,“凉山孟阳”视频账号粉丝超过386万,“凉山阿泽”视频账号粉丝也超过50万。
经办案民警
进一步调查发现
2021年3月
“凉山孟阳”签约
成为成都某传媒有限公司
旗下网络主播
该公司负责人是来自
四川省蒲江县的唐某
自2021年以来,唐某等人注册公司,雇佣郭某等人,通过话术、剧本摆拍贫困悲惨身世短视频、打造虚假人设,包装孵化旗下“凉山孟阳”“凉山阿泽”等网红主播。然后,以“助农”为噱头,低价购入非凉山农副产品,贴上“大凉山”商品属性,直播带货假冒大凉山原生态农特产品,销售额超3000万元,非法牟利超1000万元。
3月18日
据获悉
近日昭觉县人民法院
对“凉山孟阳”
“凉山阿泽”案一审宣判
一共有8人
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
其中,公司负责人唐某被判刑1年2个月,处罚金10万元;网红阿西某某(凉山孟阳)被判刑11个月,处罚金8万元;网红阿的某某(凉山阿泽)被判刑9个月,处罚金4万元;李某、郭某、林某等5人被判9个月至1年不等,处罚金2万元至8万元不等。以上人员非法所得均没收。
流量经济
不能脱离法治轨道
通过制作优质短视频吸引粉丝并带货,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在利益诱惑下,一些短视频的博主却不惜造假来摆拍各种博人眼球的视频,获取流量变现,而有些短视频带货的培训机构推出的涨粉技巧更是包括“颠覆认知”“制造对立”“抄袭素材”等不正当手段。
怎样治理短视频
摆拍造假之风?
专家认为,需要各方各部门共同携手一起发力:“治理假视频的虚假信息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需要平台加强自律和监督,也要受众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需要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制作人(造假者)的违法成本。最根本的是要从源头治理,切断相关利益链条,使那些做假视频宣扬虚假信息的人不能获得经济利益,甚至要承担不利的经济后果,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中国普法、央视网、环球时报、封面新闻、四川日报等(*声明:本号所发布的文章中包含律师或专家解析等内容仅为其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