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7”!惠城“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再部署再推进

南方+ 记者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报道

自省市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惠城上下统一认识、迅速行动,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全区指挥体系顺畅、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1个典型镇7典型村容貌焕然一新、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取得了“一年开好局起好步”的阶段性成效。

锚定方向、承上启下,惠城再部署再推进。3月20日,惠城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推进会暨乡村运营动员大会在横沥镇墨园村举行,旨在加快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更好地为“百千万工程”探索惠城路径、提供惠城示范。

惠城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邹运章,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贺海浪,区政府副区长何东文等参加会议。

先行先试,墨园强村合伙人计划正式发布

乡村振兴正从过去传统的建设时代进入到运营时代。通过持续不断的迭代升级,目前乡村已经完成了将资源逐步开发,并沉淀为乡村资产的过程,已具备了很好的硬件条件。但美中仍有不足:一是同质化开发,千村一面;二是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产业缺少人才,有输血无造血;三是没有把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而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于乡村运营。

“墨园村已经率先迈出了一步,村庄运营基本正常,发展态势很好,墨园村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和学习。”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邹运章说。

近年来,墨园村打好植绿、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三大攻坚战”,推动乡村日益绿起来、净起来、美起来。

跻身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以来,为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典型村培育项目,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去年年底,村里成立了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对墨园村产业与资源进行统一策划、开发、运营、管理,进一步探索村企合作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营地喝咖啡、乡间围炉煮茶、稻田乘坐小火车……在墨园村青山绿水的掩映中,一项项充满文艺范和趣味性的活动项目,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今年春节以来,墨园村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约200万元,直接带动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

以运营推进乡村振兴,墨园村正谋求“小试点”成为“大示范”。在惠城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推进会暨乡村运营动员大会上,墨园强村合伙人计划正式发布,拾禾(惠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惠州市墨园里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强村合伙人企业与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现场签约,惠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向墨园村授牌“乡村人才培育基地”,凝聚“百千万工程”强大合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年一提升,重点提升村2025 年全部达标

当前,惠城区有首批省级培育典型村7个、拟培育省级典型村15个和重点提升村7个,这些村庄基础深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且分布连片,在统筹周边镇村资源、产生集聚效应、带动片区协调发展方面前景广阔。

“今年,我们要按照‘7+15+7’个省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目标开展培育工作,推动政策向典型倾斜、要素向典型集聚、力量向典型集中,统筹做好定位谋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特色项目、合力攻坚等等,实现一年下来有一个显著变化的阶段性目标,切实逐步把典型村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以实际行动推动全区典型村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邹运章说。

惠城提出,首批省级典型村要朝着成为组织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特色精品村”继续奋斗,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示范样板。其中,横沥镇墨园村、汝湖镇东亚村、马安镇龙塘村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典型村培育方面探索越来越多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惠城经验。拟培育省级典型村要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新乡村治理、发展乡村产业等方面发挥优势长处,做出示范表率,确保2024 年全部达到省级典型村考核标准。重点提升村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一镇一策、一年一提升,确保2024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25年全部达到省级典型镇考核标准。

为达成上述目标,邹运章强调,要发扬典型村首创精神,向改革要动力,重点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等方面多出点子、多谋实招,进一步盘活村集体资源,进行连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通过思想破冰、改革破题推动发展破局。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在培育典型村过程中,要下功夫做好保护性开发,引入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疗休养等,推动民宿旅游、森林康养等美丽经济发展。

要压实责任,凝心聚力下好“一盘棋”。区“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专班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要压实工作责任,做好服务保障、加强政策支持,发动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和爱心企业等力量充实到典型村培育工作中。各区直单位、各镇街要通力合作,同时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村民参与典型村培育工作,发挥主人翁意识;发动企业家、志愿者、乡贤、青年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典型村培育工作,充分发挥乡村运营官在典型村运营和发展中起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乡村运营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典型村培育提供策略性建议和实际操作指导。

【声音】

惠城区委农办常务副主任王少良:

在谋划好村庄发展的蓝图中,我们要围绕“四个转”抓好落实,即:规划围绕策划转,景观围绕业态转,产业围绕市场转,机制围绕共富转。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计划;我们要把住乡村建设的关键点“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时效,求好不求快”,边谋边干,边干边谋,带领村民共建宜居和美家园。

横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原学成:

推动墨园村“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不仅是我们响应省委“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具体行动,更是推进区、镇、村三级联动,共谋发展大局的关键一步。

墨园村作为省级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拥有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动墨园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惠州市墨园里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陆明亮:

墨园里是第一家进驻墨园村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企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与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一起,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大实效贡献一份力。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周文媚

【图片】通讯员 吴凌飞

相关

特写|解码乡村运营!惠城墨园春节带动村民增收200万元

编辑 谢志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