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敏:聚焦广州东部中心,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空间

南方+ 记者

今年年初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加快东部中心形成起势”,东部中心作为广州市“一带一轴,三核四极”国土空间结构中的“三核”之一,是广州立足湾区、面向双循环的开放枢纽门户,是广州高质量东进的战略要地。

日前,《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出炉,明确了发展愿景、建设路径,记者专访本次规划编制专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陈志敏,深度拆解“广州东部中心”。

 能级跃升,聚焦三个“之城”

南方+:广州东部中心提出三个之城的发展愿景,这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和建设路径?

陈志敏:

东部中心不仅是解决广州一个片区的自身发展问题,更要跳出广州,思考如何利用资源禀赋优势,落实承接国家赋予广州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如何在大湾区创新发展格局中找到发力点,如何发挥面向东莞、惠州甚至更广阔区域拓展发展纵深。我们研究上位功能承接,寻找比较优势,锚定了三个适配东部中心的关键词——门户、创智及山水。

市域空间结构示意图。

市域空间结构示意图。

  以门户之城筑牢对外开放格局

在2022年,我们就已经先行开展了东部枢纽的规划研究工作,东部中心具有典型门户地区特征,包括有“三客一货”的铁路枢纽集群,是350公里时速高铁向东融入国家沿海大通道战略的必经门户,还有作为广州港主力港区的黄埔港,还能30—45分钟可达广州白云、深圳宝安两大国际空港。其中,增城西站作为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的核心,自2021年5月正式运行以来,从贯通内外、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中欧、中亚、中老、中越等4大主线国际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通达12个国家23个城市。东部中心已然成为广州链接双循环格局的重要门户。

但要注意的是,东部中心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产业枢纽。我们当时以新塘站为中心画了一个半径15公里的圈,发现竟覆盖了全市将近20%的现状工业用地。因此,东部中心是“交通+产业”的复合集群,承载着强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关系。比如,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和黄埔新港、甚至附近东莞的新沙港在区域内高度链接,共同支撑了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的生产资料能够高效率、低成本流入国内外贸易网络中。因此,东部中心要牢牢把握住门户之城的功能,提升贸易、创新、人才等资源要素综合控制力,加快成为全球复杂生产网络的组织者。

另外,当前大湾区创新网络下原有的区域“中心—边缘”关系正在发生重构。东部中心处于湾区两岸科创走廊的交会点,更有必要加强城际及快轨建设,通过穗莞深、佛穗莞等湾区城际实现与松山湖、光明科学城等区域创新功能节点的“点对点”直连。此外,面向东莞、惠州的通道非常关键,某种程度上,东部中心与莞、惠两地的跨区通道建设将决定广州向东拓展区域发展纵深的程度。

  以创智之城挺起全市产业脊梁

毫无疑问,如果说广州哪个地方可以挺起产业脊梁,东部中心当仁不让,因为从广州开发区到增城开发区,自西向东已经形成了超30公里的巨型产业连绵带,这里承载了全市超4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1/4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拥有 “全球首个废水零排放汽车工厂——广汽本田增城工厂”“全球最大尺寸和最先进的8.5代OLED生产线——乐金显示”“广州市仅有的两家世界灯塔工厂之一——宝洁”等一大批产业名片。

因此,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我们提出要把东部中心规划成一座创智之城,当然这里的“智”代表了更高端化、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方向。其中“芯、显、车、药”是东部中心的产业定盘星,是挺起产业脊梁的重要基石。比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用好华星光电、超视界、维信诺几个龙头企业,联动黄埔、增城两区整合形成面板制造、模组组装、上游关键设备及材料的产业链条,并结合增芯科技等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生态,支撑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另外,这次规划要把挺起产业脊梁这么具有高度内涵的抽象概念落实到具象化的空间载体,包括更强调产业片区的统筹,更明晰产业组团的主题,更讲究产业用地的细分。我们对18个产业功能组团都定义了其产业发展方向,并梳理出了约270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接下来还要和招商引资进行更深度的匹配。

此外,我们要注重东部中心的科技创新策源和转化功能。除了大型制造业以外,东部中心已经形成了科创要素的聚集态势,包括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等级技术创新平台等。同时,不能忽视与知识城的联动关系,知识城作为国家知识中心,拥有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大科学装置以及一系列高校研究院所,将为东部中心的生产制造提供强有力的知识经济赋能。

东部中心产业空间规划示意图

东部中心产业空间规划示意图。

  以山水之城汇聚活力青年人才

东部中心是广州重要的“生态文化优地”。背靠九连山脉,面朝东江入海,这里自古以来便是扼守珠江和东江的生态与历史门户,素有“三樵九塔守一湾,水陆驿站连东西”美誉。北部是天然的生态屏障,南临珠江与东江,享有长约50公里的滨江岸线,南海神庙和扶胥古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

因此,把东部中心打造成一座山水之城,绘制依山傍水、碧波相连、园翠林密的绿美图景,既符合中国传统城市的营城规律,也符合对城市发展的要求。其中的关键举措在于通山达江,既包括贯通珠江和东江岸线,塑造水美产兴碧带体系,沿水岸有机植入更多公共文化和全民健身空间;也包括连通激活南香山、马头山、龙头山等城央森林公园,打造市民亲近自然的最佳目的地,倡导休闲向上的多元生活方式。

另外,东部中心的一大优势在于黄埔、增城两区人口结构较年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新塘作为广州人口第一大镇,依托其商贸活力基础,已经形成了“潮”产业市场的迹象,也衍生了一些时尚网红生态圈。如何用好这些活力新经济?我认为,要把东部中心打造成一座更年轻化的现代化城区,并且是年轻人愿意过来、喜欢过来工作生活的城区。规划中我们提出根据青年的偏好需求配置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结合风景好的地方布局可游可玩的特色化、主题化公共设施,积极培育新消费场景,同时引导新型公共设施“家门口”供给,以高密度、社区化的公共馆群激发年轻人的线下社交活力,这样才有条件打造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令人向往的青春之城、活力之都。

重塑格局,构筑新产城空间

南方+:广州东部中心将建设“双城三片”空间格局,具体空间思路是怎样的?五大区域如何链接、融合?

陈志敏:

东部中心“双城三片”空间结构,是全市乃至区域战略资源聚焦投影在东部的空间结果,并明确界定了“城与产”的格局关系。这五大区域各司其职,互有分工。其中,“双城”作为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城区,将持续承担外部创新资源导入的“桥头堡”,转化并服务北部新兴产业“三片”;而“三片”作为整个东部中心乃至全市产业的“发动机”,将持续扩大新质生产力所匹配的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需求,从而支撑“双城”能级提升。

  激活“双城”焕新添彩

海丝城、东江城其实就是原来的黄埔临港和新塘地区,这里是现状人流、交通流等要素高度集聚且活跃的地区,也是承接东进发展势能优先度最高的地区。因为,有条件把“双城”作为东部中心的核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部中心营造现代化城区的重要任务。这里的营城不是过去简单地造新城,而是尊重现状条件,采取有机更新焕新的思路,分类施策开展对沿江低效存量用地的重构优化。依托滨江、枢纽等高价值资源,腾笼换鸟植入新经济、新服务、新空间,加速形成沿珠江和东江布局的高质量连绵带,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资源向东布局、沿江集聚。

海丝城远景规划效果意向图。

海丝城远景规划效果意向图。

  推进“三片”集聚成势

科学城、南香山、荔湖新城三大片区是广园路以北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广袤地区,承载了东部中心约90%的增量空间,三片之间也互有差异。其中,科学城片区的基础最成熟、动力最充足,要将科学城作为整个东部中心动力源中的主引擎,有条件扩容提质建设全国性的智造中心。这里要特别用好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真正提高整个广州的科研转化能力和效率;南香山片区周边已经集聚了华星光电、超视界、希音等大企业以及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大枢纽,要素条件类似上海临港新片区,可以发挥大型物流港对大型制造业的联动作用,环南香山整合形成更规模化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未来引入一批超级工厂、灯塔工厂集群;荔湖新城片区有整个大湾区都稀缺的包括连片湖泊资源,未来等到穗莞惠合作进入更高层面的阶段后,有条件打造城水交融的科创湖区,类似松山湖一样承接湾区龙头企业入驻。

东江城远景规划效果意向图

东江城远景规划效果意向图。

两区联动,开拓协同发展新局面

南方+:黄埔、增城双区发力点在哪里?上升为东部中心战略,对两个区域的发展会有哪些赋能,又提出怎样的要求?

陈志敏:

东部中心规划的价值是促进黄埔、增城两区的协同发展,从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探索一体化共建共治。两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左右逢源,各有其对接的侧重点,其中黄埔是嵌入广州中心和支撑黄金内湾的重要支点,增城是面向华东、粤东及莞惠的前沿阵地,因此两区的协同发展将实现“1+1大于2”的作用。

  黄埔:畅通中间地区,主抓科创引擎

黄埔是链接广州中心城区和大东部地区的中间性地区,并且经济实力很强。只有完全打通经过黄埔的关键性通道,通过“东进动能+东进通道”叠加形成的发展大动脉,支撑从天河到黄埔、再造增城的生产要素流动畅通无阻,东部这盘棋才能活起来。另外,要用好黄埔产业基础和动力机制的带动作用:一是通过重塑海丝城滨江岸线,打造新经济聚集的“科技长滩”,与东部更广域的产业腹地联系,从而扩大海丝城的产业服务范围,同时推动效能不足的制造业向东转移;二是跨界联动好科学城、知识城以及南香山片区,尤其用好科学城和知识城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链接增城开发区的生产制造型龙头企业,形成“知识策源—科研转化—生产智造”链条的黄金三角关系。

“科技长滩”远景规划效果意向图

“科技长滩”远景规划效果意向图。

  增城:筑好东向门户,开拓产业腹地

增城要发挥好东向门户的职能,加快形成面向湾区东岸的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对东江流域的控制力,实现“到了东部即到广州”。有了东部中心的赋能后,增城将会吸引区域商务、科研、专业性服务甚至跨地市居住通勤的人群,因此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对东莞、惠州的跨区域通道,打开穗莞惠合作新局面。同时发挥增城空间广阔的优势,锚定打造连片成片的大型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用好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这一重大战略资源,加大规模化产业空间的布局与供给。

新塘枢纽核心区远景规划效果意向图

新塘枢纽核心区远景规划效果意向图。

“再造新广州”的使命要求,将深刻影响未来十二年东部中心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脉络。未来的东部中心,将为高质量发展添加更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要实现“量”的倍增,更要追求“质”的蝶变。

南方+记者 刘珊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张位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