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你的睡眠达标了吗?
你是否特别容易发困?“晚上不睡,白天崩溃”。
你是否常常对着天花板“数羊”,或是捧着手机看剧到天亮?
3月16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我国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00后”已成熬夜主力军。
在东莞,居民的睡眠情况也不容乐观。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因睡不好、睡不着、睡不醒等睡眠障碍住院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加,患者中的男女比例约为1:2,其中,“一老一少”、女性患者最为常见。
女性更容易失眠
“你昨天睡得好吗?”“我昨天晚上又失眠了。”“昨天我半夜才睡。”……在日常的聊天中,睡眠情况已经成为东莞人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家交流经验、谈论困惑。
周小姐就是睡不好的一名典型都市白领。虽然是企业的“顶梁柱”,白天工作繁忙、谈笑风生的她一到晚上就睡不着,只好刷短视频打发时间,“越刷越精神,第二天精力明显跟不上,长期下来非常痛苦。”
像周小姐这样的女性很多。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阮燕山说,近年来,睡眠门诊的就诊量日益增多,今年1、2月就比去年多了不少。对此,阮燕山介绍,从睡眠门诊的接诊情况来看,在东莞,“睡不好”的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2,且以“一老一少”、女性患者最为常见。
其中,青少年的失眠与情绪问题、不良睡眠卫生习惯等有关,如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睡眠环境的变化,睡前长时间的接触电子屏幕,夜宵活动等,女性则多发于围绝经期,主要是焦虑、抑郁患者、情感障碍患者伴发的失眠多见。
“医生,她整晚都在打呼噜,我看她不知睡得多香,反而我被吵得睡不着。”这一天,50多岁的李女士被丈夫带来医院就诊。面对丈夫的“控诉”,李女士情绪崩溃,嚎啕大哭。
李女士告诉医生,自己睡眠不好,白天困得整天都打瞌睡,5年前开始出现情绪起伏不定,“我的情绪就像是过山车,一会上到高顶,一会跌到谷底。高时像是人生高光时刻,做任何事情都毫无困难,对未来有很多憧憬;低时莫名心情低落,就算给我一块金子也不会开心,觉得自己没用,拖累了家人。”
但从2022年5月起,李女士又出现兴奋话多的情况,不停地乱买东西,一天收十几二十个快递。丈夫说,李女士不仅夜间打呼噜,还偶尔会有15秒左右的呼吸停顿,最长甚至25秒,“我很怕她一口气上不来。”
医生立刻安排李女士入住睡眠医学科。经过全面检查及睡眠监测等,李女士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伴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疾病。经过持续气道正压(CPAP)治疗和情绪控制治疗等,李女士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困扰她多年的睡眠问题得到解决。
据介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成年人里发病率介于0.7%-3.3%,而且在白天嗜睡组里,男性的比例要高于女性,男性约为6%,女性约为4%,但女性绝经期患病率跟男性差不多。女性绝经后性激素减退会导致肌肉松弛,“所以绝经后女性要特别注重体重管理。如打呼噜很明显已经影响到日间功能,如出现瞌睡、昏昏欲睡、没精神等,建议到睡眠医学科就诊。”
“不安分”的双腿
“这一个月以来,一到晚上躺下睡觉时,双腿就像‘着了魔’,感觉像有无数蚂蚁在腿上爬,必须下床行走一段时间。”今年65岁的张先生被怪病折磨得每天都睡不到4个小时,白天走路双脚也像踩棉花,心情都特别烦躁,总爱发火。
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张先生被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症用药,他终于睡上了一个安稳觉。
不安腿综合征,也是睡眠障碍的一种,患者在夜间睡眠或者安静休息时,双腿就开始出现不适,比如发凉、酸胀、困麻、刺痛、烧灼感、蚁行感等。这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睡眠障碍属于综合性疾病症状,包括睡不着、睡不醒和睡不好三大类90多种,与睡眠疾患紧密相联的常见高危病症20多种,如抑郁焦虑、卒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研究显示,抑郁和焦虑患者分别有 64.6%和 85.3%合并失眠;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失眠率比正常人高,34%的卒中患者在卒中后 1个月内出现失眠;针对心内科门诊的调查显示,失眠的整体患病率为34.6%。
“随着工作压力增加、工作节奏加快,失眠更常出现。同时,失眠与共病的躯体和精神健康受损密不可分,存在恶性循环。”阮燕山介绍,《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强调,失眠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需要针对进行独立的临床干预。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3月18日,睡眠医学科已收治了180名各类失眠患者。主要是失眠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伴发失眠症(睡不着)、情感障碍伴发失眠症(睡不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不好)、不安腿综合征(睡不着)、梦动症(睡不好)等,也有罕见的发作性睡病(睡不醒)等。
各类睡眠障碍患者患病率也有所不同。
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成年人,它的发病率介于0.7%-3.3%,而且在白天嗜睡组里,男性的比例要高于女性,男性约为6%,女性约为4%,但女性绝经期患病率跟男性差不多;不安腿综合征常继发于缺铁性贫血、孕妇或产妇、肾脏疾病后期、风湿性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Ⅱ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及多发性硬化等。
心脑血管疾病易引发失眠
睡眠障碍可见于患者的全生命周期,也不分国界。
近日,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重收治了两位外国友人。
来自英国的B先生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多梦易烦躁,服用多种药物仍未有改善。医生根据其病史及临床表现,排除躯体疾病及经过多导睡眠监测,明确诊断为非器质性失眠症,结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后,B先生的失眠症状消失了。
来自巴基斯坦的患者A先生经常通宵不眠。每天,他在入睡前头脑很清醒,大脑一直在运转没有睡意,但身体很疲劳,伴有头晕、紧张不安等。此前,他曾在外院住院治疗,发现有心脑血管等疾病,出院后一个人居住整晚整晚睡不着,梦多甚至出现“梦中梦”的情况。
“我很担心自己的高血压,心慌、手抖,觉得全身的皮肤有灼烧感,头上像带了一个紧紧的箍子。”A先生告诉医生,因为对身体的担忧,他情绪日益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很差。
检查过后,医生诊断A先生患有焦虑性抑郁症、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陈旧性脑梗死。在他住院期间,医生为他进行了综合治疗,包括中西医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失眠治疗仪、经颅磁刺激治疗、磁疗等)、中医理疗、心理治疗(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等)、康复治疗等。如今,A先生的病情明显改善,焦虑症状明显减轻。
如何应对失眠?
重视睡眠健康、提升睡眠质量,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石。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显示,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睡眠困扰,被调查对象中,失眠问题不容乐观,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完全无睡眠障碍人群仅占19%。
“成年人最佳睡眠时间为晚上10点至早上6点,在此时间段做到6—8小时的有效睡眠,即可保障日间的工作和生活。”阮燕山表示,判断睡眠是否充足有效很简单,只要醒后身体感觉精力充沛,就是有效且充足的睡眠。
对于睡眠问题,许多人都选择自我解决,如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吃褪黑素等。但阮燕山说,喝热牛奶这类方法算是自我安慰,而褪黑素一般仅短期用于需要调整时差的人群,不建议长期服用。
长期失眠会带来记忆力减退、兴奋性降低、精力变差、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危害,不能放任失眠不管,应到正规医院就诊。
“我们在对失眠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包括中医药治疗、物理治疗和综合治疗等其他方式,但我们都会尽量选择心理治疗,降低对患者身体的副作用。”阮燕山介绍,目前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CBT-I,包括睡眠卫生、认知疗法、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松弛治疗等模块。
但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更为重要的。
“建议大家从增加睡眠驱动力、稳定生理时钟、稳定情绪三个方面,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阮燕山说,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喝咖啡、奶茶等刺激性饮料,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群,最好能白天保持清醒不小睡、适量户外活动,并减少刺激性饮料的饮用,比如茶、咖啡等。
【采写】南方+记者 欧雅琴
【摄影】南方+记者 龚名扬
【设计】何绮莹
(注:部分图片由人工智能引擎生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