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成立,将搭建深入研究和挖掘汕尾汉文化的平台,进一步整合汕尾汉文化的学术研究资源,讲好海陆丰历史文化故事,助力汕尾文化强市建设。
汕尾汉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现场。
各界学者积极参与
汕尾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文化多元而兼容,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汉文化底蕴,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散文诗之乡”“广东省渔歌之乡”等美誉。
3月16日,汕尾市热心汉文化的会员代表、专家学者、媒体等八十余人参加了汕尾汉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并顺利完成相关法定程序,通过《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章程》,并选举刘佑展为会长,胡碟、翁烈辉、黄生利、刘道龙、陈绪明为副会长,刘琴琴为秘书长。
汕尾市社科联副主席黄信文对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希望研究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专业专长,着力提高人文社科服务的能力水平,团结好广大汉文化爱好者,认真开展好汉文化研究与传承工作,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充分挖掘汉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为汕尾文化强市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研究会的创建不仅打造了一个对外展示汕尾文化的品牌,同时也搭建了一个以汕尾汉文化为主体的学习、交流和宣传平台,构建了汕尾跨界联动文化传播阵地,大大提升汕尾传统文化传播力。”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佑展称,今年将重点开展学术讲座、征文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助学圆梦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领略汉文化之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打造海陆丰文化品牌
在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首届文化会议上,众多文化爱好者、学者、专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
“汕尾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汉文化在汕尾与岭南三大文化交汇融合,充分显示出汕尾汉文化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汕尾市委党校特聘讲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翁烈辉在论坛上表示,汕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涌现出农民运动大王彭湃、文学家丘东平、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民俗学家钟敬文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这一现象就值得好好研究。
“汕尾市属于客家、潮汕、广府文化区,兼容了南粤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汉文化的载体及其精华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汕尾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蒲昌伟认为,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的正式成立,搭建起了对汕尾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平台,有利于打造海陆丰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汕尾实践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曾向很多外地朋友介绍汕尾的民俗风情,他们都大为惊叹,弘扬和传承汉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汕尾、爱上汕尾,对汕尾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聚阅书吧发起人负责人、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秘书、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会员黄乐义认为,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汕尾城市形象和品位。
未来,汕尾市汉文化研究会将组织、团结全市从事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与热心人士,系统开展汕尾汉文化研究。比如,深入挖掘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在汕尾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人口迁徙、语言文字、建筑住居、姓氏演变、饮食服饰等方面的文化价值,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挖掘和抢救特色汉文化遗产,促进汕尾文物保护、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