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土生土长的深圳“90后”杨紫锋再次从深圳出发,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的普洱茶核心产区。在这里,他不仅完成了6000多亩的林地流转,建了两个茶叶初制基地,还用自有资金修通了茶农连接茶园与外界的10公里山路,覆盖3个自然村,让百户当地茶农直接受益。
与以往不同的是,杨紫锋这次是与“青鹏计划”的二十来位学员一同到村里,大家乘车在蜿蜒的山路上晃悠几个小时,在雨林茶园里手脚并用地攀爬,不时摔一身土,偶尔还会被蜜蜂追赶。村里年近八旬的瑶族老奶奶陈妹金听说他带客人来,特地背了家里自产的香蕉送到基地。
“青鹏计划”全称“深圳青年兴乡培育青鹏计划”,由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与腾讯公司联合发起于2023年底,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腾讯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起的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的率先响应行动,首批学员多数为具有海外求学背景,并自己创业的“深二代”青年代表、港澳青年代表。
继前期完成理论学习、在广西完成外出实训第一次考察后,3月10日至14日,“青鹏计划”学员赴云南曲靖、西双版纳开展外出实训阶段第二次村庄考察,发现乡村的多样价值,并思考如何连接乡村与城市。
深圳市青年创新发展促进会会长、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易亩茶园创始人杨紫锋(右一)在茶叶初制基地与村民交流茶叶种植情况。
深圳海归在村里建起茶叶初制基地
3月13日下午,在象明乡曼庄村的茶叶初制基地,几位带茶农带着新采摘的鲜叶前来,杨紫锋叫得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主动用电子秤为他们称茶。称好后的鲜叶将铺在网面上萎凋,再由经验丰富的炒茶老师傅炒茶,而炒茶的铁锅,也是杨紫锋特地找老匠人排队订制。
在这里,杨紫锋创新了一个模式,采用“基地+茶农+现付”的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把茶叶初制基地建到村里,茶农就近交付鲜叶到基地时,就能够即时收到茶款,保障了茶农一部分的基本生活收入,让他们不用担心茶叶滞销、茶叶款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
杨紫锋本科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不过,他在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后,并没有从事法律相关工作,而是成为乡村产业的投资经营者,2021年在西双版纳成立了易亩茶园,并开始在当地进行基础设施及供应链设施的建设。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象明乡的雨林茶山山路修缮前后对比。
这个特别的选择,与杨紫锋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儿时,他的外公常常沏好一壶热茶,带着他在深圳的荔枝园里,一逛就是一整天,这让他天然对乡村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感,还逐渐对茶叶产生了兴趣。
学成归国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他经过严谨仔细的市场调研发现茶行业具备大市场机会,决定把乡村茶产业作为主要投资发展方向。几经探索,他追寻到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蛮砖茶区。
说起雨林茶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蓝天白云、满目青翠、遍山茶香、宁静祥和。不过在现实中,路是杨紫锋在乡村里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杨紫锋说,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一来,降雨量非常惊人,开车简直像开船,再加上山里村道落差大,开车危险较大,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步行出山,所以在茶园与外界之间修路尤为重要。
杨紫锋和当地村民的感情,也是从修路开始的。在修路过程中,他和当地茶农朋友交流过程中发现茶农们遇到一个困难:一年来,茶商拖欠了不少当地茶农的茶叶款,严重影响了当地茶农的基本生活。
为此,他特地花了10天的时间,走访了当地几十户茶农,了解到欠账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极个别家庭已经影响到子女上学的学费问题。他当即开始思考,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帮助茶农。
把几十家茶农的茶叶卖到深圳,对杨紫锋来说并不是难,但让他获得更大成就感的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有意义的事,让茶农们收入增加、过得更好。他在村里建成两个茶叶初制车间,帮助三个自然村的茶农建立了稳定的销路。村民们开玩笑说:“来基地一定是笑呵呵的,回家还不一定。”
“普洱茶云认养”小程序不仅展示了普洱茶制作工艺、茶农的故事,增强了用户与农产品间的情感连接,实现用户裂变,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销售转化。
2023年,杨紫锋还做了新尝试,与村民成立了合作社,联合腾讯SSV为村发展实验室上线了“普洱茶云认养”小程序,收益也归合作社所有。几个月下来,这个尝试为合作社增加了数十万收入,直接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
他还拉来了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来加入“青鹏计划”的深圳青年毛禹涵,住着简易板房、吃着泡面、喂着蚊子,拍摄了陈妹金、赵元堂等茶农的故事,呈现在“普洱茶云认养”小程序中,让全国各地的用户知道了一包包茶叶背后人的故事。
陈妹金从十几岁开始采茶,不太会说普通话,喜欢穿自己亲手绣的民族服饰;赵元堂15岁外出打工,在姐姐结婚后回村,想长成一个大树,承担一个家的责任……
杨紫锋想的是,不仅仅是给西双版纳的茶农们找到销路,也更希望让和他一样的城市青年,找回对村庄的记忆,因为有情感共鸣,认养茶树就不只带来杯中的茶香,更有记忆的味道,茶农们也不只得到收入,还被更多人“看见”。
陈妹金从十几岁开始采茶,年仅八旬依旧坚持外出打工采茶,希望能帮儿子筹集孙子的学费。杨紫锋团队将茶山里最矮的一小片乔木林交由她打理,无需爬高摘茶。2023年,她的孙子成为所在村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大湾区更多青年走进乡村、发现乡村
最近几年,除了每年茶季的相关时间之外,杨紫锋大多数时间待在深圳,还带着更多青年走进深圳。
2023年,共青团深圳市委的支持下,杨紫锋牵头成立深圳市青年创新发展促进会,希望以此平台召集更多优秀的、有志向的青年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当中,也让有志于乡村的青年有更多机会学习、锻炼。
2023年12月12日至14日,“青鹏计划”在腾讯深圳滨海大厦启动,深圳市青年创新发展促进会成为该计划的承办单位之一。
这项计划旨在培育更多的兴乡青年群体,共同助力高质量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周期将从2023年12月持续到2024年5月,长达半年时间,包括线上线下的理论授课、多地乡村实训、结业汇报与项目路演。
成长于深圳市宝安区黄田村的“95后”青年阮浩斌,最初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跟随杨紫锋到西双版纳乡村,不仅住在闷热的板房、吃得简单,而且在走访村庄时一度因为遭遇暴雨,夜晚在没有手机信号、很可能有野兽的情况下,摸黑走了三个小时才到达安全地点。
“乡村和城市的生活特别有反差感,特别能锻炼我们的调节能力、应变能力。”经历过多次困难之后,阮浩斌已能平静对待,而在与多位村民打交道之后,他被村民们的真诚、朴素、勤劳打动,也希望以后能更多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中。他还希望把村民们的这种精神带到城市青年中,让城里人更了解乡村、认识到乡村的更多价值。
参与“青鹏计划”后,阮浩斌在一次理论培训后最有感触的是,老师们带领大家从多元的角度看问题,企业家的成功不一定是从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协同发展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这次培训中,长期观察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中国农业大学MBA国际会议中心主任、教授付文阁曾对“青鹏计划”学员们说,当把关注点聚焦在意义、价值上,企业的决策行为方式、经营方式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就会更加基于社会价值的角度,从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的路径去考量,在利己与利他之间寻找一种新平衡。
在河边村实训时,阮浩斌抓住机会与村里的河边村合作社成员盘永飞沟通了许久,觉得村里有不少值得挖掘的亮点,值得更多村庄借鉴。
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的河边村,“瑶族妈妈的客房”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河边村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的一个瑶族村寨,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2670元。从2015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扎根河边村,开展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综合治理实验。
近10年来,河边村探索了”政府主导、大学及社会组织参与、农民为主体”的扶贫模式,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雨林资源、瑶族文化资源,打造以“瑶族妈妈的客房”为主的高端民宿新业态,村民同时还有冬季蔬菜、药材等辅助性产业扩充收入渠道,有水稻、甘蔗基础性产业保护兜底。2020年至2022年,河边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 9512元、11677元、26000元,实现稳步增长。
“00后”学员、香港大学学生陆佩欣去过不少村庄,仍把河边村称为“最豪华村庄”,被从事民宿行业的深圳学员文颢棋也认为河边村“很酷”。
文颢棋在广东河源运营了一家民宿,也遇到一些需要协同多方力量才能解决的难题。看到河边村的巨变后,她说自己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一个个分散个体的力量,链接更多的力量形成合力,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自己未来希望继续探索的。
河边村一栋瑶族特色民宿内的厨房。
从广西到云南,
大湾区青年的行与思
按照“青鹏计划”的规划,乡村实训期间,学员将实地考察云南、广西、重庆三地的腾讯SSV为村共富乡村项目,进一步认识乡村,发现乡村价值,最终通过调研乡村产业经营情况与未来发展规划,发现具备投资潜力的乡村产业项目,学员将共同完成乡村价值投资项目的企划书编制。
如今,乡村实训已完成2/3进度,从广西到云南,学员们在雪后的梯田间参加过乡村音乐节,跟村民围着篝火一起跳过舞,徒步过野象走过的雨林、拥有千年古茶树的茶园,到过深圳市南山区对口协作广西龙胜县的“共富乡村”示范村马海村、“为村共富乡村-粤桂数字农文旅”示范村龙脊村、坐落于龙脊梯田湿地公园内的黄江村,也调研过云南曲靖的“旅居研学”主题村云上村、“康养体验”主题村维古村、“乡愁记忆”主题村小龙潭村。
在紧凑的实训中,虽然路途中车马劳顿,但学员们的大脑一直保持活跃,在分组讨论和交流沙龙等活动中,与村民、乡村CEO、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曲靖师范学院乡村高级职业经理人学院导师团队等进行深入的沟通探讨,在学习的同时,提出了很多创新想法与建设性意见。
2024年3月,“青鹏计划”学员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
深圳大冲村的阮绍歧说,深圳本土青年的凝聚力非常强,大家在参与“青鹏计划”中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希望通过学习,聚集起资源和想法助力乡村振兴、创造更多价值,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光与热。
来自广州的周奕珊对中医和健康饮食有持续的兴趣,实训过程中时时关注乡村的小黄姜、芭蕉心、不同的茶叶等,认为乡村的各种植物资源是巨大的宝藏,有很强的开发潜力,但如何开发出获得消费者认可产品、找到好的销路,还需要更多摸索和外部资源的链接。
在香港长大的罗思晴读小学时曾去过西北某地农村,记忆深刻的是当地没有24小时热水供应冲凉,如今的乡村已经刷新了她曾经的印象。在实训结束的当晚,她就写了一个项目计划书框架,构思一个将多个乡村优秀特产、旅游资源整合的小程序,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潜在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购物、体验平台,也把乡村品牌、村民的故事告诉城市用户。
“在乡村里默默为我们提供米面粮油的人们,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在香港求学多年的陆佩欣曾在多国参加短期公益项目,也曾在广东湛江乡村支教,如今,她希望与更多学员一起,挖掘每个村庄独特的农产品、手艺等,利用城市青年的知识和经验、对城市用户的理解,将乡村的产品与城市的需求匹配,让乡村更可持续地发展、村民体面地生活,同时实现城市青年的人生价值、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延伸阅读:
【撰文】南方+记者 马芳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