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各生态县区如何发展产业?省委党校教授彭春华答疑解惑

南方+ 记者

3月18日至20日,河源市2024年“百千万工程”暨典型镇村培育工作专题培训班开课。课程以视频直播的形式下沉至各县区、乡镇,全市约1800名干部参训。

围绕“百千万工程”实施的背景、逻辑及工作要点,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彭春华作专题讲座,并针对“生态县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何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Q1:从县域的层面,广东处于全国什么位置?河源在全省排位如何?

“没有规上工业,何来财税收入?没有足够多的工业企业,何来就业机会?”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连工作都找不到,人为何留在家乡?”

……

翻看2023年中国百强县榜单,江苏、浙江、山东分别有23个、16个、13个县(市)入围,合计占比过半;广东仅有惠州市博罗县入围,排第69位。而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等指标衡量,粤浙两地县域发展保持较大差距。

将视线由全国版图转移至广东省内,根据2023年全省122个区县GDP排名情况,河源市源城区以311.52亿元排名第77位;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和平县、连平县均在200亿元以下,分别排全省第96位、第97位、第101位、第110位、第116位。

彭春华认为,推动广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即通过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蹚出具全国示范性的城乡融合新路。对于处全省中下游水平的河源来说,意味着抓住机遇,背水一战,迎头赶上。

Q2:“生态县不准搞工业,所以发展不好”,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

2023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发布。这份又被称为“制造业当家22条”的文件明确提出,粤北地区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先进装备、资源精深加工、清洁能源、纺织服装、现代农业与食品饮料等产业集聚发展。

“‘制造业当家22条’对于粤北地区的产业选择有很清晰的指引。生态县并非不能建工厂,而是不能发展污染环境的产业。”彭春华提及,对于生态县来说,应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寻求工业化带来的技术突破。

对于生态县来说,应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寻求工业化带来的技术突破。图为河源东源桂山。

Q3: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何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为什么“好处”不能直接落到镇村?

在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只有明晰县镇村三者的关系,才能找准工作抓手,明确县镇村各自应该怎么干。

“县是第一抓手。着力抓好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是‘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彭春华表示。

缘何有此一说?

“镇只是县的派出机构,财政拨款拨到底就是县。”彭春华认为,经济发展需有平台作为支撑。乡镇在市场拓展方面资源有限,且没有足够的体量支撑。以县作为平台参与市场竞争,并接受相应的行政支持,应对大市场时更能有的放失。

因此,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要把资源集中至县这一层级进行统筹,围绕县所选择的主导产业进行倾斜性配置;聚焦发展县域经济这一主线,明确县域一体化是工作的总抓手。

与此同时,彭春华还提醒各县区发展产业切记“贪多嚼不烂”。

各县区主导产业以3个为上限。确立县级产业方向后,要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彭春华提及,依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生产升级、培育龙头、成本控制等,传统产业也能做精做细,做出竞争力,甚至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训现场,有学员反映,资源分散、权责不清、统筹能力弱是当前县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财政、土地、环保、民生等权限要尽可能下放到县一级,从而提升县的统筹能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彭春华说。

2023年8月,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简称“双百行动”),省内百家高校院所与109个涉农县(市、区)结对共建。在彭春华看来,依托院校力量,各县区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深入实施“粤强种芯”行动,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乡镇如何确立发展方向?

“村里资源有限,舞台更小,因此村的方向选择要更加具体化、细化。譬如培育‘一村一品’,应考虑‘对口帮扶协作结束后产业能否持续’等实际问题。”彭春华提及,就镇一级而言,应立足县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镇的优势,确定功能定位,发挥好联城带村的枢纽功能。

Q4:为什么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做强生产性服务性专业市场?

当下,全省各县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产业平台陆续搭建,县域发展仍面临诸多质疑:

“县城具备创业的条件吗?”

“县城能否找到适合的技术人员,能够融到更多的资本吗?”

……

“各县建设省级产业园的同时,还应在县城建设专业性市场。”彭春华建议。

具体而言,专业性市场能够为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配套。通过优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一批县级商贸中心、镇级商贸网点,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建设;引导商品市场与特色产业集聚区、物流配送中心对接合作等,有效服务产业发展,提升县域辐射带动能力。

“县域的行政边界是清晰的,但县域经济的边界可以是模糊的,县域经济的能级视市场能量而定。”在彭春华看来,县域生产性服务功能得到强化,意味着行政、文化、地理藩篱等得以打破,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加速流转,经济网络的通畅和稳定得到保障;不仅本地的东西卖得出去,而且还能吸引外部资金、人才回到河源。

“通道建得越宽,运转能力就越强。”彭春华提出,村一级应打通快递进村渠道,让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出山入海”;镇一级应畅通高速公路或高等级省道,打通市场流通路径;资金市场、专业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配备愈齐全,县域拓展的潜力就愈大。

而专业性市场建立后,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珠三角地区接轨趋同便格外重要。

“国家对土地利用、环保监管、财税管理越来越严格,凭借土地、税收优惠招商引资的路已难走通。”彭春华提及,通过维护市场秩序等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企业选择投资兴业地点的重要考量因素。

就镇一级而言,应立足县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镇的优势,确定功能定位,发挥好联城带村的枢纽功能。图为东源顺天镇。

Q5:土地问题如何破?

“没地,是没法玩的。就算拼命招商引资,倘若没有地,项目还是没法落地。”彭春华提到,县区工业用地充足与否,是上下游配套企业是否愿意进驻的关键。

2023年4月,《广东省“节地提质”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出台新供工业用地“标准地”控制指标,建立健全亩均论英雄政策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方案设定亩均税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只有达标的企业,才可获供国有工业用地。譬如,烟草制品业要求亩均税收需大于或等于250万元,而农副食品加工业亩均税收大约或等于8万元即可。

“负责招商引资的干部,用地政策要了然于胸。”彭春华建议,除了对土地资源进行排查、登记,加强土地资源统筹外,各县区应加快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推进“工改工”,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有效保障工业用地空间。

Q6:新一轮产业有序转移与以往有何不同?同“百千万工程”有何联系?

“对于广东来说,产业转移已不是新鲜事。”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彭春华提到,2002年以来,广东已实施“腾笼换鸟”“双转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

新一轮产业有序转移与以往有何不同?

“过去,产业转出后,转出地认为任务完成了。至于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那是转入地的问题,跟转出地没关系。”彭春华解释,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强调“有序”,即双方要更加重视转移的质量。

“不能够像以往一样一转了之。不仅转得出,还要接得住,接住后还能发展得好。”彭春华提到,转出地和转入地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市场配对,明确转移基础、能力以及持续性;另一方面,建立利益关联机制,用市场的思维推动产业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有序转移目前由发改口负责,对接的多是市一级单位。市县两级怎样联动,如何形成良好机制,是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题中应有之义。

南方+记者 李娇

通讯员 骆玮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