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023年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阳江市江城区知名西濑风情景区南面,有一家被漠阳江水三面环抱的老厂房,绿树成荫,荒草丛生。估计很少有人能想到,这里曾是阳江乃至粤西地区赫赫有名的船厂——阳江渔船厂。
一个晴朗的上午,在“守厂人”谭业凑和其同事的带领下,笔者走进了这个7万多平方米的船厂旧址。旧址基本属于荒芜状态,数间破旧房屋早已被杂草包围,古船坞处两条废弃旧船静静地停在那里……
“这里以前是机械间、这里是木船车间……”一路走来,谭业凑向笔者一行细细介绍当年木船厂繁荣景象。如今,虽已不见曾经的辉煌,但是透过这些残垣断壁,穿越历史烟尘,或许仍能窥探一二属于“阳江木船”的荣光:上个世纪50年代成立到80年代,阳江渔船厂是粤西地区渔船修造中心,高峰时员工达539名,占了阳江所有造船工业企业员工的一半。
事实上,阳江造船的辉煌远不止如此。造船业是阳江一个古老、规模较大的行业,以木船知名。学者考证,在宋、元、明时期,阳江曾是广东有名的造船中心之一。
因为靠南海之便利,历史上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陆地上内河网四通八达,阳江木船在阳江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一条条木船在漠阳大地往来穿梭,不断地书写着一部文明演进史。
从新石器时代走来
广东古称“岭南”“南越”“番禺”“南州”。《山海经》说“番禺始为舟”,把番禺看成是舟船的发明者、创造者。写作者虽受条件限制,没能了解其他地区更早时期舟船建造的证据,但它至少告诉人们,广东是建造舟船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广东通史》(古代卷上册)认为:“南方百越是善于造船的……广东的南越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便已使用舟楫。”
地处广东地区的阳江,在先秦时代属于百越之地。其造船历史悠久,准确的历史起源暂无从考证。不过,有观点推测,阳江造船历史也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1959年8月,广东省博物馆派遣文物队李始文等4人到阳江进行考古调查,在海陵岛刘三沙岗发现了石器、陶片,在闸坡镇红坎头出土了石器、陶片、陶网坠等,也就是知名的丹济村遗址和红坎头遗址,两者均是史前新石器时代遗物。
远古时代,海陵岛曾被海水分隔成7座海岛,而在有史记载中,海陵岛也一直作为岛屿存在。由此可推断,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海陵岛乃至阳江地区的古人类已学会制造木筏或舟,并有一定远航能力。这一考古发现,也从侧面印证了《广东通史》记载的说法。
随着秦始皇统一岭南,中原的铁器和先进技术进入岭南,阳江的造船业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自三国到唐初,今阳江地区长时间是高凉郡治所地,在隋初,也是高州的治所地,冯冼家族势力覆盖粤西、岭南大部分区域,乃至海南岛,后人习惯上称这一时期为“冼夫人时期”。
阳江文化学者谢明研究认为,这一时期,以阳江为中心的粤西乃至海南、广西部分地区政治稳定,造船业快速发展。《南齐书·祥瑞志》载,永明三年(485),“越州南高凉俚人海中网鱼,获铜兽一头。”能在大海中把一头铜兽网起,说明渔船不小,且鱼网很结实,捕捞技术较高。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汉至三国“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发达商贸助力
至明时已是广东造船中心之一
到唐宋时,阳江造船业已很发达。2000年《阳江县志》认为,“唐代,恩州(阳江)已能建造较大的运输船和渔船;明代,阳江县是广东有名的造船中心之一。清代,阳江县的造船业有较大的发展,县城的船坞由洲头扩展到洲尾、华赖。”
《阳江县志》。
《新唐书》卷三十五冯盎传中记载,“盎族人子猷,以豪侠闻。贞观中,入朝,载金一舸自随。”就是说,贞观年间,冯盎族人冯子猷自己驾船,装载一船金子入京。可见到唐朝时,冯冼家族造船或航船技术已相当成熟。
造船业发达,与内河和海上贸易紧密关联。谢明研究认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冼夫人时期”,海上贸易同样较为繁荣。这一时期,阳江境内的主要水上交通线路就有6条,他们以其丰富的航海技术、经验和经济实力积极进行海上贸易活动,通过对外开放交流,沟通海上丝绸之路,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唐朝,阳江商贸业已相当繁荣。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岭南条说:“是州(即恩州)滨海……凡自广(州)至勤、春、高、潘(州)路所必经。海滨旧置传舍,人惮波涛,因辟新路传舍,惟徒步出使与递符牒经过耳。然因当五州要路,颇有广陵(今扬州)、会稽(今绍兴)贾人船循海东南而至者,故吴越所产之货物不乏于斯。”恩州治所在今阳江。
阳江文化学者陈计会研究认为,宋朝时期,阳江成为广东造船业的五大中心之一,其余为广州、惠州、端州、潮州,可以说宋代为后世阳江造船一直处于全省船舶制造业的前列奠定了基础。
宋时,阳江商贸业持续繁荣。阳江属恩州(州治在今阳江),处于粤中往粤西、海南的中途,是珠江口西岸重要航线的补给站,有各地船只途经阳江沿海,或往来阳江,开展经贸活动。《武经总要》有载:“广州,南海郡,即古百粤地也……有市舶之利,(其地)南至恩州七百五十里。”市舶,指海外贸易。《太平寰宇记》则说今江浙一带商人(广陵、会稽贾人)乘船到恩州,“故吴越所产之物,不乏于斯”。
宋代海外贸易路线图。
南宋名人留元刚任《留丞相祠记》载,南宋宰相留正任阳江县尉时,阳江粮食大丰收,但官方不收粮食而收钱,留正为此向郡守禀告,结果遭到责问,随后请求与漕运官,漕运官即管理水运的官员。这说明,阳江当时已通漕运。当时阳江还生产盐、陶瓷等大宗商品销往省外,都离不开船运。
在宋朝,捕鱼业也很发达。《宋会要辑稿》食货志五十记载,“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十一日,诏广、惠、南恩、端、潮等州县濒海船户,每二十户为甲……”,元祐六年是北宋哲宗时期,政府开始对船户实行保甲制度,南恩即南恩州,包括阳江县、恩平县、阳春县,州治在阳江。三县仅阳江县滨海,其沿海船户也被纳入该制度中。这也从侧面印证阳江造船业发达。
其实,即使到明朝直接记载阳江造船情况的直接史料仍不多。不过至少在明朝时,可以从相关史料中印证阳江民间造船技术已非常成熟。明清时期,阳江属于肇庆府。崇祯八年(1635年)《肇庆府志》载端午节风俗:“饟角黍,饮菖蒲,缚艾虎于门,男女戴朱书篆符,曰辟邪。竞龙舟,视先后为胜负,或有溺者。”阳江现存最早的康熙二十年(1681)《阳江县志》也明确记载了这一习俗。
到今天,阳江靠水的一些村落,都有龙舟竞渡习俗。许多村同属一个宗族,村与村之间相互竞赛,关系家族荣誉。村民以赛舟夺得锦标为荣。赛后将龙舟埋进泥中进行保护,称为“滟龙船”,来年农历四月初八挖出龙舟,准备当年赛事,称为“四月八,龙船挖。”
曾是近现代粤西渔船修造中心
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全县有造船厂43户,其中县城占37户,有6户能造200吨级的船只,全县造船工人逾千人。新中国成立后,造船业发展更快,规模更大,船厂分布于县城及各主要渔港,主要为集体和个体造船厂。
1954年,阳江渔船厂成立,不过是由广东省工业厅投资,最初叫广东粤西造船厂。注意,是粤西,而非仅服务阳江县。1956年,通过公司合营,并入四海、协兴、富利、荣记、瑞昌、茂华、德荣等7户私营船厂,这些私营船厂均为民国阳江知名船厂。1963年,改名广东省渔船修造七厂,最后才改为阳江渔船厂。
该厂能造200吨级的船只,以造木渔船为主,也造水泥船、钢壳船、玻璃钢船。所产渔船除供本县渔民使用外,还供粤中、粤西和广西沿海渔民使用,是粤西地区渔船修造中心。
该厂不仅能造船,其设计能力超强。1985年,该厂设计的“广东68总吨木质双拖渔船”等三种木质机动渔船船型的图纸,被选刊于《中国海洋木质机动渔船图集》。
如今,该船厂旧址就是本文开头所述之地,依然坐落于阳江市江城区西濑社区。一个晴朗的上午,在“守厂人”谭业凑和其同事的带领下,笔者一行参观了该旧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船厂订单应接不暇,那会儿说在船厂上班,脸上都可有面子。”一路走来,谭业凑向笔者细细介绍当年木船厂繁荣景象,也回忆着曾在船厂工作的激情岁月。
阳江渔船厂旧址。黄慧 摄
船厂有一棵硕大的榕树,郁郁葱葱,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更显青翠欲滴。尽管阳江木船厂的光辉岁月已被时代翻页,但它静静矗立在那,仿佛永远向人们诉说着“阳江木船”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阳江造船业发展至顶峰。东平、沙扒、闸坡、溪头等镇都相继建立集体船厂。至1987年前后,阳江集体和私营造船厂共有20户,主要是建造和维修小型木质机动渔船,占当时全省该类渔船产量的八成多。
与此同时,发达的造船业,又逐渐派生出许多附属行业。《风土阳江》记载,阳江造船业带动了十余种附带行业的制作和生产,从业人数不下1000人。
造船时,锤、斧、凿、锯是首要工具,铁钉是万不可少的原料,船上的铁锚、铁链、桅篐等一切铁器用具也都不可或缺。因而,当时阳江最发达的行业就是打铁、打线、织渔网、织船篷、做渔具等,还有烧蚬壳的、舂船灰的、刨竹丝的、染艃布的……小小阳江城,当时遍布着这些行业的作坊、店铺。
出了船厂旧址,来到河堤路上,许多老旧店铺犹在。路上偶遇一老伯,姓梁,上世纪50年代生人。询问起船厂时期的往事,梁伯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当年这条街上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小时候街上各种店铺,漠阳江上船运也发达,货物下船后,挑夫就蜂拥而至,将货物相继运到街上各店铺或城区其他地方。”梁伯说,天气好的下午,他们几个小伙子还会结伴游过漠阳江,偷偷溜进对面渔船厂,猫在船坞下捡工人做活时掉下的铁钉拿去换零嘴吃。
直到21世纪初,阳江造船厂基本上仍是制造木船。2010年左右,由于国家限制木船生产,船厂开始转产铁壳船、玻璃钢船,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阳江不缺造船材料,已有诸多记载
古代造船,离不开相关木材,而阳江地区不缺造船材料。
康熙二十年(1681)版《阳江县志》是阳江现存下来最早的县志,其卷三物产记载了樟、梌、柯等多种木材可以用来造船。
“樟,名樟香,油樟更佳,造像造船,惟此最胜。”“梌,音荼,根叶俱桃,而木理轻细油腻,较胜杉木,性耐水,疎棂、舟楫俱为可用。”“柯,有赤、白二种,赤者较胜,舟楫、桁桷皆可用。”……
在“柯”一则介绍中特别说明,旧志将改志作“木何”,但并无此字。旧志是什么时候?未说,但根据写于康熙二十年的《阳江县志序》一文云“阳江自天启壬戌续辑旧志,于今六十年……”,天启是明朝知名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年号,因此此处旧志当为明朝。也就是说,明朝时应用柯木造船。
除上述木材外,还有楠、杉。上述县志有记载,不过,未说造船之用,但在康熙《阳春县志》卷十四物产则明确说“楠,可为舟、棺”,杉则“为诸木之最”“一名沙木,直杆似松”。上述阳江县志说“南河山中仅有”,所用杉木,皆取之阳春。
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还记载了桐树,有四种,“一衽桐,子可作油”。因为船长年累月泡在水中,容易腐烂,需要涂上一层防腐油料,阳江造船最早使用天然树汁,桐油是最好的涂料之一。
木船是阳江海防重要物质基础。
船除了用于交通、捕鱼外,还用于作战。阳江木船就曾在海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阳江一直是海防重地,早在唐朝,就设立清海军,在阳江驻军两千人。至宋朝,海盗在东南沿海为害殊深,政府也从没停止过打击。不管是海盗与反海盗,都离不开船只,离不开船舶制造。
北宋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记载,北宋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庚寅,广东经略司言,海贼柳聪已受招。诏补承信郎,充经略司海上捉捕盗贼。聪为盗久,有舟数十,徒党数百人,往来广、福、雷、琼、钦、高、南恩诸州境上。
宋史还有关于南恩州民林观夙杀海盗的记载:绍兴三十年(1160)五月,林观夙被海盗俘虏,但用计杀掉陈演添成功归来,朝廷因此授官予他。
宋朝部队分禁军、厢军和乡兵。禁军是中央政府掌握的正规军,厢军是地方军,乡兵是地方民众武装。禁军和厢军中都设立水军。宋朝水军军用船只除了有政府主持的官方造船,还有大量船只来自民间。
宋《武经总要》中的楼船。
当时,宋朝阳江县设置四大军事设施,《宋史·地理志六》记载分别为海口、海陵、博腊、逐训四砦。砦置于险要处,设砦官,招收土军,阅习武艺,以防盗贼。海陵当为现在海陵岛,四面靠海,应当有船只。
南宋末年,以幼主赵昺为首的流亡小朝廷在广东与元朝水师展开一场殊死的战斗,广东沿海,特别靠近崖山的南恩州更是起兵抗元,大量船只被征集过去。
至元十六年(1279),元世祖诏命大将张弘范统兵追击宋舟师。广州及南恩州等附近疍民赶来救援。据元代苏天爵编的《国朝文类》卷四十一《崖山拉倾》载:“有乌蜑船千艘救昺,舣于北。”阳江处于崖山南面,所以会有“舣于北”之说。千艘渔船,这可不是小数。但渔民素不知战,出于一腔忠勇而来,当然也难挽小朝廷的倾覆。
到了明代,沿海地区倭寇日益猖獗,《广东府志》《肇庆府志》《阳江县志》中保留了不少关于倭寇侵犯阳江的详细记载。这种情势下,加强海防建设更不可避免。卫所驻军,构筑炮台碉楼,起烽燧,置备战船,放洋巡哨,阳江逐渐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海防体系。
而战船配备则为海防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抵御倭患的物质基础。《广东省·阳江县志》中提到,仅明代抗倭时阳江配备的战船就有广船、沙船、开浪船、苍山船、八桨船、渔船、两头船、蜈蚣船等。
清代阳江地区,战船有大米艇、中米艇、小米艇、大拖船、内河巡船、大巡船、小巡船、捞缯船、橹桨船、桨船、黑底快船、舢板船(即小划子),晚清时还有大小火轮船。其中在1839年的穿鼻海战中,属于阳江水师的一号米艇奉调虎门防堵英舰,米艇被击沉,不过该战击伤英舰一艘,致使英军败退。
由这些战船构成的海上防卫体系建设大大推动了地方造船业进一步发展。
阳江海船是知名“广船”中极具代表性船舶
中国古代有三大优秀船型:广船、福船和沙船。而阳江地区的海船,又是广东船中极具代表性的船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编著的《阳江木船传统建造技术与风俗》一书详细调研记录了阳江木船的种类与特征。
《筹海图编》中的广船。
阳江木船主要分为海船和内河木质船。
海船方面,阳江木船主要是七艕船(从龙骨到底辒共7块板,两边一样),也是最大的船。从尾形上分有圆尾和开尾;从用途上分渔船和货船两种,而货船和渔船的区分在船舱形制上,货船多用通舱,渔船用隔舱。
阳江七艕船是圆尾船的一种,船长多在30米左右,是广东粤中、粤西以及香港用得最多的船型,在广船中名气很大。
七艕船对广船的影响很大,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广东渔民有的移居福建东山岛,当时带去了七艕船,把这种船略作修改,去掉了头插板,加上了舷外铺木的外走道(外走道可放置长而大的吊网竿),成为福建著名的牵风船。还有一种说法为,福建东山一带曾经属广东管辖,所以牵风船本身就是广船。
阳江七艕船(模型)。
阳江海船还有拖风船(东平罟艇)、阳江索、罟棚船、罟棚艇、捞缯船等。
据《阳江木船传统建造技术与风俗》一书统计,1931年,闸坡渔港已拥有大型拖风船、开尾船和七艕船近300艘;沙扒渔港可供大型拖风船二三百艘避风。有了大船,阳江的渔船活动范围就不局限于近海,甚至远到北部湾和琼崖海域。渔船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大型围网作业也出现了,极大地促进了渔业发展。
内河木质船方面,阳江内河船的类型主要有小艇、大艇、满尾船、卓尾船、大卓尾船。这些船的吨位一般是2—18吨。内河船在形制上有两个特点:其一船底不能平或者凹陷,要向上凸起,因为内河水位浅,停靠码头时为了防止船底触碰河堤,因此船底设计凸起:其二船宽尾窄,俗话说“头大浪花开,尾大拖不来”,意思是如果内河船船头大,那么船航行速度快,如果船尾大则航行速度慢,这主要是考虑内河的河水水位以及水流速度而如此设计的。
关于阳江内河船建造,曾任阳春水泥船厂的船舶设计师林友谈道:“阳江内河船的建造与阳江海船、龙舟建造类似,离不开扎龙骨、底板,装隔挡板(舱壁板)、大膀、肋骨框架、舷侧、甲板等步骤,但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内河船一般使用单层板。内河船不用历经海上浪推浪打,因此单层板足以支持其在内河航行。”
新中国成立前,阳江内河主要是散户撑船,2000年《阳江市江城区志》载,“新中国成立初阳江内河作业的个体船只组织起来,成立渔业生产大队。1960年,在下濑建成‘渔民之家’,作为渔业大队的办公地点”。
此时,阳江内河流域航运、货运发达,漠阳江上各种贸易往来频繁,输出的主要有盐、粮食、畜禽、蛋品、矿石和轻工业品,运进的主要有小麦、玉米、化肥、钢材、机械和工业品……一艘艘承载着金钱,承载着希望,承载着远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的阳江木船,在漠阳江上打造了一条流畅的经济血脉。
“工业+文旅”模式
或让木船文化迸发新的活力
沧海桑田,潮起潮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木船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当前,绝大多数的木船已经消失,不过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在阳江民间正发扬光大。
“五月龙舟人看人”,每年端午节,阳江内河龙舟竞渡的景象一片繁忙,此时便能一窥阳江木船的摇曳身姿。
阳江传统龙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不绘龙鳞,由龙头、附斗、龙颈、龙身、龙尾五部分构成,船身部位,舟长30.6米,中部宽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与外地的有明显区别,高大威猛,制作工艺精致,龙角采用野生鹿角制作而成,头、颈、尾与船身相称。
船身油亮,龙颈、龙尾部位鳞甲色彩斑斓,龙嘴下挂白色、黑色、红色或靛色的长须,头插旌旗,随风飘拂,极为威武。全船共54人,中舱置击鼓1人、敲锣1人,后置尾艄1人。
与世界各地龙舟竞渡习俗不同的是,阳江龙舟一直沿袭“逆水赛舟”的竞渡方式,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奋发争先、坚韧不拔的“龙舟精神”。
在阳江,还有不少造龙舟世家。周世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周世赏一家四代造船,他从小生活在船厂,耳濡目染,再加上父亲的点拨,十几岁就掌握了造船技术。
作为阳江“造龙舟”世家的第九代传人,也是江城传统逆水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年逾古稀的周世赏,如今仍然工作在“造龙舟”一线。目前,在他和周聚(两位都是阳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江城传统逆水龙舟制作技艺项目得以较好传承。
周世赏和他制作的船模。资料图
和周世赏、周聚一样,阳江目前还有一部分老工匠为了留住手中的技艺,正在将大船做小,按照比例制造多种木型船模。如蔡家造船技艺第四代传人蔡数、15岁进入船厂工作的老匠人谢计开等,在他们的潜心钻研下,那些依据古代造船工序基础,通过精致选料、精美造型、精巧手工、精湛技艺制作的木质风帆船模,很好地展示了古代传统造船技艺,成为了传承阳江古代传统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
蔡家造船技艺第四代传人蔡数正在制造船模。资料图
如今,周世赏、周聚等人都上了年纪。为留住造船技艺,他们正不遗余力地将毕生所学教授给有兴趣跟他们学习的年轻人。他们希望将阳江木船这一“精神载体”的独特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永远传承、发扬下去。
当前,阳江市也正在加紧保护造船技艺、舟船文化,相关部门曾组织工作人员就阳江木船进行过详细研究,并编录成书,上述《阳江木船传统建造技术与风俗》一书便是在此背景下完成,与阳江木船建造有关的工艺、习俗等也已经被列为非遗文化。
2024年阳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提出,计划将阳江渔船厂打造为文化创意园,通过“工业+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传承和活化利用阳江木船文化,让传统工业遗址迸发新的活力。
●备注:
本文除参考文中备注文献外,还参考、引用了当代阳江文化学者陈计会《漠阳访古·漠海风帆映南天》、阳江文化学者谢明《冼夫人时代的船与龙舟》等文观点和内容,特此鸣谢。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黄林
【图片】资料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