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积极探索水经济业态,致力破题“两山转化”

南方+ 记者

在清远清城,“水经济”建设成效颇为亮眼——

2023年,位于清城区的北江内河水经济项目成功入选“10+2”水经济省级试点项目,为清远唯一、全省首批。

今年初,清远市公布首批市级水经济试点项目,清城区凤城街道滨江河水经济发展项目、东城街道北江经济带文旅项目入选,在全市5个项目中占据了2个席位。

亮相省级舞台、走在市里前列,清城区“水经济”如何做到?

今年初,清远旅游客运码头通过交工验收。通讯员供图

今年初,清远旅游客运码头通过交工验收。通讯员供图

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初,清远旅游客运码头通过交工验收,这座以客运旅游为主,兼顾待泊、执法、公共服务泊位于一体的水上交通旅游综合体,离开港通航的目标更进一步。

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是清城区发展水经济的一大抓手。

近年来,清城区依托北江“黄金水道”,大力推动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内河航运能力。清城区两个港口码头已实现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全覆盖,通过“油改电”实现船舶靠港期间的能源替代。

2023年以来,靠港船舶使用岸电295艘次、接电时间4368小时、提供清洁岸电9380.86千瓦时。清城区已完成LNG改造船舶12艘,正在改造船舶4艘;清城区高隆达码头LNG临时加注点正式投入使用,为船舶顺利推广应用LNG绿色动力提供了保障。

2023年以来,清城区完成货物吞吐量18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21万标箱,同比增长5.36%。累计开通清远至香港、深圳、南沙、东莞、佛山、广州新港等集装箱航线6条,通达全国约20个港城。

路通则财通。水路通达,有力激扬了水上经济。

打造滨水文旅经济带

在飞来湖畔,自碧道修建以来,集休闲、音乐、美食于一体的车尾营地冉冉升起,业态涵盖烧烤美食、围炉煮茶、游玩机动游戏、摩天轮等,深受青年群体欢迎。

背后数据亮眼:2023年以来,该营地及周边商圈共计接待游客160多万人次、实现带动周边旅游收入约1.2亿元。

这是清城区打造滨水文旅经济带的缩影,通过文旅业与碧道建设产业融合,清城区积极培育涉水文旅消费业态。

同时,清城区河长办做好服务引领,持续丰富涉水旅游产品供给。出台《清城区文旅产业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目前,清城区已形成“一带”即北江沿线“旅游带”,涵盖漂流、温泉、山水在内的“七大品牌”旅游项目。

利用水面资源,举办“横渡北江活动”“飞来湖环湖公益徒步”“白庙飞霞栈道徒步”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清城区城市特色和生态优势,进一步助推文旅消费。例如,去年底举办的横渡北江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参赛及随行人员超3000人,预订酒店房间数量达到2743间,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500万元。

做好资源利用,打造涉水文旅消费休闲场景。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利用水域边缘空间,建设高品质的人文客厅空间。如位于凤城广场亲水平台架空层的清城区北江生活馆,场馆面积约1100㎡,集非遗工坊、亲子阅读、治愈讲堂、北江风物、本土文创、北江文艺走廊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吸引更多人民群众走进文化空间,已成为市民打卡休闲的好去处。

激活乡村“水美经济”,助力“百千万工程”

以乡村产业为落点,清城区将水经济转化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动能。

优化养殖结构,提升水产养殖质量和效益。清城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广名特优新鱼类养殖,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提升水产品质量和效益。2023年黄骨鱼养殖面积约1308亩,产量约3349吨,产值约6028万元;鳗鱼养殖面积约195亩,产量约310吨,产值约2170万元;瘦身鱼养殖面积约450亩,产量约3000吨,产值约18000万元,其中龙头企业源潭黄沙渔业基地年产瘦身鱼2900吨,绿之源渔业科技公司年产瘦身鱼300吨。

因地制宜发展“靠水吃水”的乡村特色产业。清城区白庙社区积极整合土地,用于发展民宿和特色餐饮,以特色产业拉动消费再升级,目前,白庙拥有自主经营餐饮店12间、民宿2间,月均接待游客4万人次,户均年收入10万余元,同比分别增长100%、30%。

利用飞来峡水利枢纽、北江沿岸风光和水利试验研究基地,推进黄洞玖香小镇建设,以产业、旅游、生态为主要特色,深入开发水利研学教育基地、水文化展馆、水库观光、精品民宿,着力打造北江水上运动和北江水利科普基地。

清城区立足资源优势,有力谱写“水经济”大文章,在全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中实现了率先破题。

南方+记者 陈立楷

通讯员 郭洁祯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