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锚定“五篇大文章” 释放金融新动能

南方日报 南方+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于去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亮相”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货币政策工作之下。

深意何在?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党委书记卓仲宇表示,“五篇大文章”,篇篇皆重点,明确了未来金融机构的发力方向,为农商银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党委表示,自提出“五篇大文章”以来,辖内农商银行积极推动“五篇大文章”落到实处,切实从金融服务“好不好”发展到“强不强”,将金融供给更加有力有效地服务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新”发力

破解科创型企业融资难点

“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作为农村金融、小微金融的服务主力军,但在科技金融方面的探索初显成效。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真理名言。在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看来,知识不仅是看不见的力量,更是可以成为看得见的资产。

梅州农商银行为“梅县金柚”商标质押融资授信5亿元,成为全省首单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质押标的的融资业务;五华农商银行、丰顺农商银行发放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兴宁农商银行、平远农商银行与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

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不断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发展需求。袁群华 摄

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不断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发展需求。袁群华 摄

由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缺乏抵押物、收益不确定性高、研发周期长、增信手段有限等特点,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对其融资持谨慎态度,更侧重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使得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不看砖头看专利。”如今,在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从过去的银行贷款需要有房产抵押,到更多依据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破解科技创新型企业早期没有固定资产、融资难问题。

近年来,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坚持把知识产权质押金融创新作为推进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抓手,探索企业融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位于平远县的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得知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平远农商银行第一时间上门对接,在抵押物缺少的情况下,该行同步启动尽职调查、审批等流程,运用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为企业进行担保,最终为其授信600万元,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发展需求。

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对金融服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增强融资效率与便利度,五华农商银行专门设立中小微贷款专营中心,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质量,以求主动对接科技创新型企业信贷审批决策“短、平、快”的特点,全面提高业务效率,大大提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力度,缩短融资链条。

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深知,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需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该行将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提升科创金融供给。

点“绿”成金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没想到,晒太阳还能变钱。”兴宁市径南镇宝兴村村民陈大姐感叹,她向兴宁农商银行贷了近50万元,不用自己掏一分钱就能在屋顶装光伏,坐享“阳光收入”。

阳光生金,屋顶致富,“光伏贷”是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发展绿色金融的一个生动写照。

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不断满足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需求,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去年1月,丰顺农商银行采用“林权抵押+碳汇增信”的融资模式,以丰顺县龙岗镇坪丰村碳普惠项目(PHCER)林区内的2400多亩林地林权为抵押,以林权潜在碳汇交易价值作为增信手段,向林业经营主体发放了林权抵押贷款550万元。

此前在2020年11月,坪丰村林业碳普惠项目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交易,2万多亩的碳汇林总计6万多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以每吨30多元价格成交,成交金额近200万元,成为梅州首个在广东省碳交易所交易的林业碳普惠项目。

该案例的实践提升了碳汇附加价值,增强了经营主体生态资源保护的主动性,同时作为梅州碳汇增信项目的首次落地,在传统林权抵押基础之上,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巧妙利用碳汇潜在交易价值,在实践中探索出“市场化、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金融形式。该案例于今年1月获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表彰。

同样在蕉岭县南磜镇,村民罗叔承包了一片生态公益林,想借助树林来养一些家禽,发展林下经济,但缺少启动资金,又受制于没有抵押融资的条件,不但缺少资金还得花钱去养护,罗叔对此发愁不已。

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南磜镇还有其他村民面临这样的困境。为此,蕉岭农商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出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在人民银行蕉岭县支行督导下,蕉岭农商银行为罗叔带来了5万元的贷款。这笔贷款是粤东地区首笔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

蕉岭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贷款既满足了借款人抚育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等林业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拓宽林农融资渠道,又盘活了“沉睡”的绿色资产,实现绿色金融、林业经济、生态保护“三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服务下沉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

作为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将继续坚持把普惠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方向,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

金融特派员的靠前服务,进一步扩大了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袁群华 摄

金融特派员的靠前服务,进一步扩大了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袁群华 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大埔农商银行坚定立足业务本源,制定《农村普惠金融信贷户户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户户通专班,推出21款乡村振兴类贷款产品,优企贷、妇女创业贷、应收账款贷、大众创业贷等多款信贷产品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

大埔县大东镇福光村的村民李大叔便是“美丽乡村贷”的受益者。李大叔常年以打渔为生,在建设新居过程中因资金短缺导致工程停滞不前。大东支行金融特派员罗丞在下乡走访中了解到情况,根据李叔的信用情况,为其精准匹配一笔15万元的贷款。

另一边,五华农商银行采用“内派+外聘”特派员齐发力,现有金融特派员近600名,实现所有村居全覆盖。“我们充分发挥外聘金融特派员在村内的人脉等资源优势,协助客户经理做好村内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种植养殖户的贷款签约工作。”五华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酒好不怕巷子深,有钱不怕无人贷”是传统观念。如今,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将金融触角深入乡村,立足当地实际,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在全市实施金融特派员进农村、进社区工作,从“坐门等客”变“主动对接”,持续深化创建“党建结对共建+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基层综合治理”梅州金融服务新样本。

长期以来,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因可抵押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弱,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此,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建立起“短平快”的金融服务体系,量身定制融资解决方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的状况,辖内农商银行推出“税银贷”“成长免抵贷”等免抵押信用产品;针对金柚种植规模周期、收购销售周期特点,推出“柚农宝”“柚商贷”大额信用贷款产品等。针对部分重点扶持产业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与财政部门开展合作推出“风险补偿金”信贷业务等。

与此同时,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创新产品和服务。如在购房方面,针对新市民在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的金融需求现状,为他们的房产装修、购买家具家电等提供装修贷、安居贷等信贷产品,缓解新市民在当地定居的资金压力。

守护“银发

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门口

“服务太好了,我腿脚不便走不了路,没想到你们会上门办理,速度又快态度又好。”今年102岁的蔡奶奶对蕉岭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说道。

前不久,蔡奶奶子女来到蕉岭农商银行金丰分理处,询问代办激活银行账户相关业务。得知该客户母亲已有102岁高龄,由于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到网点办理业务,现急需激活账户使用。随后驻村金融特派员立即准备资料,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

据有关数据显示,蕉岭全县平均预期寿命达78.6岁,是广东省首个“世界长寿之乡”。近年来,蕉岭农商银行持续构建和完善适老性、便捷性、多样性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为苏区高龄人群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适老金融需求的增长,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延伸服务触角,将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门口。

据介绍,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主动采取上门服务,为客户办理账户激活、挂失解挂等需要客户本人亲自办理的业务,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让老年客户群体在金融业务服务中真正感受到了贴心的服务。

“我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强化适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便民设施、厅堂服务,提升老年人线下服务体验。”梅州农商银行营业部相关负责人说,营业网点设置无障碍通道,配备放大镜、老花镜、轮椅、拐杖、急救箱等适老化设施,同时根据老年客户办理的业务种类及意愿,推荐便捷高效的办理方式,并全程陪同办理、耐心指导操作。

为了解决老年客户群体在使用技术设备时的操作障碍,线上数字金融业务的操作便捷性成为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适老化改造的重点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可供老年人选择使用农商银行的“老年版”手机银行APP,其界面、字体、图片及色彩等视觉要素均更加简洁易用。

为切实提升老年客户金融服务便利程度与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辖内各个农商银行聚焦老年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耐心引导服务,贴心上门服务,积极为老年客户办实事,做好事,为老年客户提供周到、暖心、便捷的金融服务。

加“数”前行

足不出村办理百项便民业务

“叮!”手机上一声清脆的提示音,近日,来自梅县区的个体户陈老板拿起手机查看短信,原来是梅州农商银行发来的预授信3万元的短信。陈老板看着授信的信息,感叹如今的信贷业务越来越先进了。

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运用“白名单”预授信、批量授信等模式,进行“主动授信”“无感授信”,发挥灵活便民优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客户上了白名单,就意味着获得了农商银行的贷款服务承诺,只要信用好,拿起手机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申请办理贷款业务,实现了“一次建档、手机自助、随用随贷”。

“近年来,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依托APP、智慧网点等数字化转型发展,升级数字金融服务水平。”梅州农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技术人员张鑫涛说。

除了在手机银行提供数字服务,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在全市投放的“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让群众足不出村可办百项便民业务,成为服务广大群众新型数字生活的重要平台。

2021年11月,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投入2300多万元,在全市八个县(市、区)投放2327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截至2022年1月,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提早20天实现全市镇街、村居“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全覆盖,安装台数、部署进度在第二批地市中排第一。

“您在这里可以办理154项民生业务和金融业务。”在梅江区墟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梅州农商银行金融特派员手把手指导社区干部为市民办理相关业务。“感觉很方便,节约了很多时间,指引也非常清晰。”刚办理完业务的市民陈小姐说。

据了解,梅州市农商银行系统结合户户通重点工程,与市、县(区)政数局及镇(街)、村(居)委会加强合作,联合做好“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的日常管理、使用推广等工作,为基层群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优质便捷的服务,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卓嘉琳 张腾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