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春早,暖风和煦。漫步在中山市大涌镇基尾涌旁的口袋公园里,清水悠悠流淌,小鱼儿不断泛起涟漪,碧波荡漾的河面上,几只飞来飞去的水鸟显得格外醒目,河岸上几位老者坐在廊亭中晒着太阳。
自2020年由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实施的中山市中心组团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开展以来,大涌镇包括基尾涌在内的多条河涌换新颜,取而代之的是这幅清水潺潺、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近日,笔者在基尾涌沿岸随机走访了多名周边居民,大家纷纷表示,水体变干净了,生活也更舒心愉快。
基尾涌。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昔日黑臭水体让居民怨声载道
和广东许多小镇一样,大涌镇河网密布。其中,基尾涌作为大涌镇大涌社区、南文社区和安堂社区的重要水系,由北向南流经基尾大街、清平大街,穿越德政路,最终汇入岐江河。
在居民莫伯的记忆中,曾经的基尾涌也是清澈见底、鱼虾成群,但前些年由于污水直排、垃圾乱倒加之水源不足等原因,使这条美丽的河道成为周边居民的心头之痛。
“治理之前,这条涌就是一潭死水,乌黑、发臭,在水边走路一定要捂住鼻子,特别是在夏天只能紧闭靠近河边的窗户。”住在附近数十年的王伯说,本来是让周边居民自豪的“河景房”,却慢慢变成一条臭水河涌,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据悉,基尾涌黑臭的成因较为复杂:一方面,当时基尾涌流域范围内的排水管网建筑物密集,源头排水单元大部分未进行雨污分流,错混接问题严重,污水直排河涌;另一方面,该流域暗渠采用“总口截污”的方式,雨季污水随同雨水入河,排口溢流问题突出。
基尾涌的污染和治理是每一个大涌人的牵挂。2020年,大涌镇基尾涌已纳入中山市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三)(下称“项目三工程”),在发臭的水体一旁,由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代建项目管理办公室(下称“市代建办”)牵头,携手大涌镇开启了基尾涌治理步伐。
叠石涌。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问渠哪得清如许?治理有道重现清
2020年8月,基尾涌治理工程全面开工。治理涉及河岸退移清拆,河道清淤、截污,新的排污管网铺设,以及沿线河岸绿化等多项工程。
2021年6月,大涌镇和市代建办同步展开基尾涌河岸清拆和河道清淤、截污工作。大涌镇创新采用预先补偿等机制,用短短两个月时间完成120户居民的征拆协调补偿,为河涌截污和岸线修复工程打下基础。
相关负责人介绍,市代建办作为建设单位,负责统筹推进项目投资、设计、施工等方面,结合基尾涌实际情况,采取了截污工程、清淤工程、岸线景观工程、活水循环和补调水工程等主要治理措施。
在治理过程中,市代建办和大涌镇全面协同,高效推进。经过配合奋战,大涌镇共建设截污管约38公里,清淤长度约20公里。在实施截污工程后,项目组更通过实施水系循环与补水工程,有效改善了河涌水动力,提高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
青岗涌。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还周边村民一片绿水,实现长治久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代建办践行为民服务宗旨,还对基尾涌周边蓝线范围后进行拆违处理,在维持基尾涌垂直挡墙岸线的基础上,对河涌两侧蓝线范围内进行岸线绿化改造;同时,对运升塘进行整治,岸线修复面积达34000平方米。
岸上房屋一字排开,隔路望塘而居,作为基尾涌的支流,治理后的运身塘水清见底,呈现一幅“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自然美景。而更令人感叹的是,周边两条新修道路环房抱水绕田,将宜人风景送到人们眼前。“原来道路狭窄破损,农田荒废,市代建办和大涌镇携手在整治过程中,将多个问题统筹起来,系统推进,重塑了片区生产生活空间。”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者按】
近两年来,中山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啃下水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中山市委、市政府推进 “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工作思路,实施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举全局之力,推进中山市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目前,中心组团158条(段)河涌已完成截污清淤等整治主体工程。经整治,河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南方+中山频道持续推出“中心组团治水记”系列报道,聚焦中山市中心组团治水成效及整治过程中的住建力量,记录河清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中山。
【撰文】伍杰
【摄影/视频】李姗恒
【通讯员】雷思远 梁钘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