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为游客加工麻辣烫。(新华社 / 图)
甘肃这片不缺“底蕴文化”的省份,具备了能够扩大流量优势的先决要素,配合文旅的全方位融合及服务意识,“城市—政府—游客”带来的神奇张力,城市文旅消费的火花又一次提振了各城市发展与宣传的信心。
文|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婧
责任编辑|戴春晨
谁也没能想到,本年度第二座顶流城市来得这么快。
配菜浇上火红色的本地甘谷油辣子,碗里来一小勺香浓汤底,嗦一大口半透明宽粉,麻辣鲜香兼而有之。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爆香的麻辣烫,满满的酱料,随机香晕一个外地朋友。
街边小小的麻辣烫馆子飘出诱人香气,店铺内外挤满远道而来的游客,烟火气充盈着初春的天水,掌厨老板戴上“痛苦面具”表示:“烫不完,根本烫不完”。
甘肃天水——这座在预热阶段的热门城市,已博得流量的关注。根据实时流量及最新的网络反馈,预估即将到来的清明小长假及五一假期,甘肃省将迎来游客到访的小高峰。
甘肃麻辣烫的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点击播放量超10.5亿。3月1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官网“市州动态”发布文章《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同日,新闻联播视频号也为甘肃天水麻辣烫“带货”。
思考先行一步,拿到淄博剧本的甘肃天水麻辣烫,是怎么火起来的?“泼天的富贵”这次轮到了大西北,怎么服务好被一碗麻辣烫吸引来的游客?
1
全民速度撑起的情绪价值
从挑选食材到出品,麻辣烫讲求一个“快”字;当流量来袭时,甘肃天水这座不少人陌生的城市,一夜之间演绎了一场令人惊讶的全民速度。“淄博赶烤”和“尔滨”珠玉在前,看过过往剧本的天水人行动迅速:
从连夜刷墙到开通麻辣烫专线,从增加基站光缆到升级后厨的监控设备,这些发生在淄博和哈尔滨的“规定动作”被政府部门复制起来;而当地群众自发到机场免费接送游客,自发放弃堂食将店面空间让给游客,则是“尔滨”的宠粉式“市”格在线。
这样的天水,真的很难不让人产生好感。
据收钱吧数据统计,2024年3月1日至今,天水市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8%,笔数同比增长79%,均高于甘肃省大盘。3月以来,天水餐饮业交易金额同比增长高达58%,游客消费金额占比已达15%。游客来源地前三名分别为重庆、西安、上海。
甘肃天水麻辣烫走红视频的评论区,ID为“一点点晚风”的用户发言:
“作为天水人,推荐大家五六月再来。因为天水大樱桃、秦安蜜桃都成熟了。在吃麻辣烫之余,可以游玩伏羲庙、玉泉观、胡氏民居、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还可以去远一点的甘谷大象山泡清水温泉。”
数据显示,本次天水麻辣烫的关注人群年龄层次在18岁到40岁,不难发现热衷于特种兵旅行的人群也被囊括其中。至于这批人跟“淄博赶烤”是否同一批,这个问题不得而知,但数据侧面反映了当下青年群体活跃的消费倾向。
据数据统计,关注人群集中在广东地区,这也是令人惊讶的发现。饮食清淡的广东人,却对看似重口的天水麻辣烫别有一番兴趣。再次说明,饮食的地域差异,并不影响人们对热点新事物的关注。
这一幕似曾相识。时间与空间变换,“热心的山东人”“热心的东北人”变成了“热心的西北人”。不变的是本地人的好客,全国网友也在一次次“网红城市”的热点事件中见证了中国“普通人”温暖热情的性格底色。
3月17日,有市民反映,天水市一条年久失修的公路“羲皇大道”由于游客的到来,市政部门已在夜间加速道路维修的施工进程。这座城市因流量的到来,完善着城市软服务与基础建设,不仅行游客之方便,更是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不只一碗麻辣烫,近年来,甘肃的存在感并不低。
开在全国各地的兰州牛肉面馆,国内公认的中国航天城——酒泉,西北大环线/西北小环线,河西走廊曾经的金戈铁马,甘南草原的旷丽,敦煌莫高窟的神秘,月牙泉的清冽,张掖丹霞地貌的奇峻,共同绘出多彩的甘肃形象。
麻辣烫只是观察这片土地的小角度,由它吸引来的游客势必看见更广阔的风貌。
地方政府系统的行动,在一定情况下能放大城市传播的流量。趁着网络热度,各地能借机宣传一把是好事。只不过,能否有效果恐怕并不在于暂时的吸睛,而更在于地方的文旅底蕴,以及当地政府的长期耕耘。
甘肃这片不缺“底蕴文化”的省份,具备了能够扩大流量优势的先决要素,配合文旅的全方位融合及服务意识,“城市—政府—游客”带来的神奇张力,城市文旅消费的火花又一次提振了各城市发展与宣传的信心。
2
算法逻辑
流量是把双刃剑,流量带来的关注也具有时效性。本地工业“做大做强”的硬实力,配合文旅产业锦上添花,才能真正拉动地方经济。
甘肃天水麻辣烫走红期间也出现一些质疑。
一方面,有外地朋友认为自己家乡的美食特色要远优于甘肃天水,这一小碗麻辣烫怎么就红在自己家乡之前;另一方面,有本地网友担忧“这一碗麻辣烫不足以长期招揽游客”“一阵网红的风吹过,会不会留下一地鸡毛”。
一位网友在天水麻辣烫走红的相关文章下评论:
“天水,是我的故乡,比任何人希望她红,但是不需要这样的网红式,需要的是持久的长红。”
本次甘肃天水麻辣烫走红的开端与淄博烧烤类似,都是由于短视频平台突如其来、高密度的宣传而带火一个地方美食,继而打造“网红城市”IP的故事。更有甚者开始质疑:“网红城市”的爆火是否都是有“专人运作”“流水线制造”?
相似的事件,总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不一样的声音,有时也并不是扫兴,而是代表着理性思考碰撞的火花。
“网红”如何变成长红?文旅经济如何以“点”带面拉动地方经济?实际上这个问题才是甘肃省内外关注着走红事件的人士提出质疑的真正核心。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社交红利”时期的中国城市形象传播趋势报告》指出,平台算法和共情传播,干预“网红城市”的塑造进程。
不可否认,本次甘肃天水麻辣烫走红存在平台算法赋权推动边缘城市走向“台前”的状况,在网红城市的塑造中,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地理位置、搜索历史和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内容,从而增加这个城市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然而,算法不代表一切。
平台上的内容多如牛毛,想要通过内容的冷启动,到根据如点赞、完播率等评估数据加权,到加大推荐,在这些环节中,共情传播是城市营销出圈的关键点。此次走红,也存在属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即“消费降级下,人们对于高性价比、高情绪价值的挖掘”。
一碗15元到30元的美食,整盘满满当当的满足感;粗犷的地域性格与当地柔和的接待形象造成巨大反差,让人不免心生好奇,前去一探究竟。
风味小吃既是城市内部生活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流动着的城市故事,也是口口相传的城市文化缩影。同时,风味小吃还是一座城市创造财富的重要商品。以“柳州螺蛳粉”为代表的城市风味小吃,提供了中小城市美食“走出去”的可复制经验。
总体来看,相较于其他省份地区,甘肃省工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新兴产业不足。然而,工业思维支撑起的文旅产业才是“流量变现”的关键,柳州螺蛳粉从地摊小吃到百亿产业的蝶变遵循的就是“工业化”。
2010年起,柳州就已经布局螺蛳粉产业,不仅完善了相关生产标准,2014年工业生产的袋装螺蛳粉就已经出现。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备的产业园集群,入驻了34家螺蛳粉生产及配套企业,提供超过30万个就业岗位,日产约150万袋袋装螺蛳粉。
甘肃借鉴了淄博和哈尔滨的“传播剧本”,是否也能够借鉴柳州螺蛳粉的“产业剧本”?
是工业化生产即食产品,抑或是保留酱料特色全国铺开门店?如何将特色产业、品牌形象与产业故事、城市故事更好地联系起来,如何从“偶像派”过渡到“实力派”?除了“兰州牛肉面”这一响彻全国的IP,天水麻辣烫是否能成为甘肃另一“顶流”?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从农业产业角度来看,位于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目前国内发掘最早的农耕遗址。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甘肃全省70%耕地为山旱地,近80%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要靠国家调拨10亿斤粮食才能养活这一方人。
民以食为天,旨在解决种植困难,2007年,酒泉市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引进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无土栽培技术方案。无土栽培技术、寒旱特色农业发展,逐步解决了甘肃省的口粮问题。
如今,一碗麻辣烫中,几乎所有新鲜配菜均由本地蔬菜基地供给。由于高海拔,昼夜温差大,有较多盐碱地,甘肃天水麻辣烫中的马铃薯吃起来格外沙面甘甜。
除了这一碗“热辣滚烫”的麻辣烫小吃,西北也不只古道驼铃,除了主要经济作物,农业振兴的角度也是多元的。
河西走廊作为世界玫瑰的发源地与原产地,种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苦水玫瑰作为中国四大玫瑰品系之一,苦水镇也是全国最大的玫瑰产地之一。据资料显示,甘肃苦水的玫瑰产量占全国玫瑰产量的70%左右。
高原上的玫瑰,作为可食用的玫瑰品系,同时也衍生出各类妆造类的副产品远销海内外。大片玫瑰种植基地,每当鲜花盛开,或许也能成为一处浪漫的“打卡地”。
这样的场景,国外已有普罗旺斯薰衣草田的经验;而国内已经出现过类似的案例,那是以“菠萝的海”走红的广东徐闻。
如果将美食、美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其文化资源自不必说,那么迎向游客的可能是更加多样性的体验:
孟夏时节,祁连山上的冰川积雪开始融化,清冽的雪水汇成涓涓细流从山上奔流入河,向北流入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草原,最终注入额济纳海。吃完这碗麻辣烫,逛遍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嗦上一口兰州牛肉面,再带走一朵高原玫瑰。
穿越丝路三千里,领悟文明八千年。劝君更进一碗汤,莫愁前路无故人。这是独有的甘肃体验。
当我们面对“边缘”城市的走红,给予鼓励与热情,让它能够“被看见”,才能让更多城市拥有大胆展示的勇气。
谁说贫瘠的土地上开不出玫瑰,这一波“热辣滚烫”的富贵来到,期待甘肃能够扛起西北文旅的大旗,也能在接下来整合地域的优势资源,立足百姓民生,强大工业,利用这波流量做好产业升级,真正为西北经济提速增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