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日本银行宣布将短期利率上调10个基点至0%,这是日本央行自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也标志着日本央行正式退出了维持8年之久的负利率政策。过去数年来,日本央行一直是全球仅剩的一家维持负利率的央行。
此次加息,标志着全球负利率时代的正式终结。日本央行的这一决定将对市场带来多大的影响?快问快答为你解答。
这是3月19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日本央行总部。新华社发
问:日本时隔17年首次加息,原因几何?
答:日本央行加息的原因主要是应对通胀压力、稳定市场预期、支持经济增长以及适应全球货币政策调整等。
3月19日,在日本东京,行人经过日本央行总部。新华社发
目前来看,至少有四点原因:
一是通胀压力上升。近年来,日本的通胀率持续上升,CPI指数超过2%,显示出明显的通胀迹象。通胀压力的上升对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都带来了挑战,因此日本央行需要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维护物价稳定。
二是工资和物价螺旋上涨。日本社会民众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春季劳资谈判中工资涨幅较高,工资和物价螺旋上涨的状态逐渐显现。加息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工资和物价过度上涨。
三是经济恢复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日本经济也呈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在此背景下,央行通过加息来调整货币政策,以更好地支持经济增长和稳定。
四是全球货币政策调整。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调整货币政策,日本央行也需要跟随步伐,以适应全球货币政策的变化。加息有助于维持汇率稳定,防止资本过度外流,维护日本经济的稳定。
问:实施长达8年之久的负利率政策,到底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超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和挑战。
3月19日,在日本东京,行人经过日本央行总部。新华社发
持正面看法的观察人士认为,日本央行在通缩期间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的尝试和组合,对帮助恢复信贷市场和对抗通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危机时期,货币政策行动需要大胆创新,因为试错成本比在繁荣时期更低。有分析师指出,负利率政策有助于消除通缩,极端的货币宽松和负利率政策是改变长期且具有粘性的通缩所必需的。
而对日本央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意义持负面看法的观点,则主要基于凯恩斯的“流行性陷阱”和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有分析认为,日本央行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陷入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即当日本央行降低利率水平到接近零时,会产生利率上升的预期,无论增发多少货币,都会被储存起来,无法刺激投资或消费,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在日本东京,行人走过一家电器店。新华社资料图片
另有分析指出,辜朝明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很好地阐述了在日本通缩时期“零利率”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其主要含义是,在经济体经历高杠杆资产泡沫破裂后,私人部门资产严重缩水,负债端依旧存在刚性支出,资不抵债,导致私人部门的行为目标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变为“债务最小化”,陷入长期“主动去杠杆”。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货币政策大幅降低融资成本至零利率乃至负利率,私人部门仅是将存量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多储蓄,少支出(消费和投资),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问:全球“负利率时代”走向终结,意味着什么?
答: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金融机构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等多个方面都将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
首先,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负利率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各国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转向更为稳健的立场。随着负利率时代的终结,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将有所收敛,这可能会对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负利率时代的终结对全球经济增长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在负利率时代,较低的利率水平有助于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利率的上升,这种刺激效应可能会逐渐减弱。因此,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3月19日,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抵达位于东京的日本央行总部。新华社发
此外,负利率时代的终结还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和风险管理产生影响。在负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压制,因为它们难以通过传统的存贷利差获取足够的收益。随着利率的回升,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改善。然而,这也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和风险事件。
最后,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负利率时代的终结可能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新的经济周期的开始。在负利率时代,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低增长、高债务、贸易紧张等。随着这一时代的结束,各国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全球经济环境。
【整理】张茵
资料来源自澎湃新闻、环球网、新华财经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