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深圳召开了一个专题的大会,研究如何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制。市委书记孟凡利作了讲话,市长覃伟中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戴运龙,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林洁,市委副书记余新国出席会议。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开至各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主要负责同志,各区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如此高规格召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大会,意义非同寻常。
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如今全面发力服务业发展,这背后有何新考量?
从深圳自身的维度出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更好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深圳在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责任和自身发展的巨大机遇,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快速提升城市经济总量、加快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
2023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实现破万亿元。工业、固定投资、市场销售、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冲刺4万亿大关,城市经济总量在高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深圳需要继续把“蛋糕”做大,需要新的增量。
而这个新增量,就是服务业。
同时,服务业是一个与大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虽然深圳已经实现消费破万亿,但这座城市依然有巨大的挖潜空间。
具体而言,深圳2000多万人口乃至整个大湾区居民的生活消费,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现实需求,而当前深圳的高端供给仍有差距,消费服务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动性较弱。
也许有人会疑惑,深圳向来以工业立市,强调制造业当家,现在又提出重点发展服务业。
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持续演进。此次深圳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推动服务业和工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力,共同支撑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即服务与产品的融合,不仅优化了产品质量,也通过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从而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可以说,深圳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一个制造业大市如何重点发力服务业?深圳给出了自己的思路。
那就是瞄准融合化、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特色化方向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更加专业化、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全力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培育具有深圳优势的优质高效现代化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推进服务业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融合化、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特色化,这“六化”清晰指明了深圳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每一“化”都是一篇大文章。
——瞄准融合化方向,就是要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引导更多企业转型为以资源整合能力为基础的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瞄准高端化方向,就是要加快服务业的全面创新,培育和发展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和创造更多新技术、新产品。
——瞄准数字化方向,就是要加快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服务业的全面应用,优化算力、算法、数据等赋能要素,时不我待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瞄准绿色化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推动服务业全过程低碳脱碳零碳。
——瞄准国际化方向,就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做大做优做强。
——瞄准特色化方向,就是要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深圳提出要重点把握好十个方面。即:面向全国全球发展深圳服务业,在产业链延链补链和产业升级中提升城市附加值增加值,把握机遇抢位发展、错位发展,坚持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相结合,充分借鉴抓工业的经验做法,统筹推进事业和产业发展,注重系统、超前和有特色,坚持统筹+分筹、全域全员齐发力,不能单纯靠守势更要靠攻势奋发有为抓服务业,确保目标和结果可统计可比较可考核。要通过久久为功、持续努力,推动全市服务业规模不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能级不断提升,具有巨大潜力的细分行业领域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铸辉煌。
透过这十个方面可以看出,深圳要从曾经抓工业的经验做法里寻找灵感,要主动作为、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雄心和壮志。
对于深圳来说,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是矢志不渝、从未改变的。
相反,为了更好地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圳始终在因地制宜得调整战略和打法,以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最好结果。
努力适应高品质生活需求,积极抢抓新型工业化机遇,深圳加快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定有力。
南方+记者 崔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