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筑梦现代化·广州‘进’行时——绿美广州生态建设之进”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广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及介绍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工作情况。
会上,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新闻发言人郑则文表示,广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环境质量提升,年度总量减排任务完成
郑则文介绍,在空气环境质量方面,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达标率)90.4%,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5.0%,劣Ⅴ类水体断面保持清零;流溪河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省的工作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年度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并且,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评优秀。
郑则文表示,在过去一年,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中,完善法规规划,加强源头防控。出台《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规定》《广州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定》等两个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广州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并完成中期评估。推动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声环境功能区区划、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三线一单”等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完成项目、规划联审221个。
深化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大局。全力提速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全年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403个,涉及投资3289亿元。服务“攻城拔寨”项目271个。探索并简化农用地转建设用地污染调查,执法正面清单、道歉承诺从轻处罚等制度,积极服务企业,修复环境信用。
坚持精准治污,改善空气质量。实施国Ⅲ柴油货车限行通告,淘汰高污染营运柴油车1559辆。巡游出租车实现100%纯电动化,网约车纯电动占比超90%。内河港口岸电设施实现全覆盖。85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完成深度治理改造。实施锅炉特别排放限值,完成594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强化扬尘管控,检查工地6.1万个次。
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改善水质。莲花山、官坦国考断面在全省8个重点攻坚断面中率先实现水质达标。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氨氮削减量5.68万吨,7172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减量。
保障土壤安全,建设“无废城市”。完成176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评审,加强对52家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到位率100%。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培育“无废细胞”1442个。
落实“双碳”要求,推进示范创建。广州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25家控排企业连续10年100%完成碳配额履约。成功举办2023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从化区、增城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沙开发区入选全国首批产业园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抓好督察整改,落实目标责任。按时序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整改,1328件交办案件已全部办结。
强化风险防控,守牢安全底线。完成流溪河等“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备案环境风险源3580家。妥善处理“楼企相邻”等环保邻避问题。
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郑则文提出,在新的一年,将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以及市委行动方案等工作部署,全力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他介绍,在18日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上,要求“系统谋划、全面推进,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统领推动广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跃升”“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为此,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将牢牢把握广州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契机,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统领,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动力,坚持标高追求、岭南特色、系统推进、共建共享,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全运会城市品质提升、“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并锚定三个阶段目标,聚焦五个示范样板,实施十项重点工作,建设绿美广州、低碳广州、山水广州,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水花城”。
在郑则文看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抓手、重要任务。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抓紧实施大气、水、近岸海域、土壤及地下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计划,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不断巩固国家、省考核要求全面达标成效。
并以协同防控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为重点,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陆海统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两手发力。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强化噪声源头管控,营造宁静健康的人居环境。
此外,深入推进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其中包括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建设项目告知承诺及容缺受理等改革举措。实施《广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深化南沙气候投融资试点、南沙开发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从化花都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作。
郑则文表示,将着眼全领域绿色转型要求,积极衔接市能源、建设、交通、工业等主管部门,加强协同协作,推动绿色转型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生态产业发展,为先行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南方+记者 钟晓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