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兵:从四个方面加强深江两地融合发展

江门来论
+订阅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推动下,已经构建了高质量的产业结构,并形成了独特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江门作为毗邻深圳、且重点“承接香港、深圳外溢的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

与深圳相比,江门在资源要素成本、生活居住性价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两地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为更好地借鉴深圳发展模式和经验,借势用好深圳产业优势,实现江门与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要素共享等方面的良好合作,进而强化江门市产业竞争力、打造江门特色的新质生产力,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建议江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两地之间的融合发展:

一是学习深圳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驱动力。一方面要借鉴深圳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方面的经验,如出台产业创新扶持政策,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化创新主体,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场地、资金、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另一方面需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在产业发展优势环节、重点布局的前沿方向上,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

二是借鉴深圳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圳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近期出台的深圳市“20+8”产业集群体系《实施方案》中还强调,“原则上每个产业集群控制在3-5个区布局,其中细分领域较多的产业集群可适当增加布局区;每个区重点发展3-5个产业集群。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由市级层面结合实际统筹布局。”江门市可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统筹各县(市、区)、产业园区的基础与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布局更聚焦、项目落位更科学、高效。

三是打造“总部+制造”“研发+基地”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受限于土地资源、运营成本等,深圳市内制造基地外溢成为必然。比如在新能源产业等高增长领域,深圳市集聚了如比亚迪汽车、弗迪电池、欣旺达、星源材质、新宙邦、赢合科技、贝特瑞、科达利等知名企业总部,在新能源产业外溢中,惠州、东莞、佛山等地凭借毗邻深圳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深圳新能源产业在第一波、第二波快速扩产阶段外溢的主要承接地。后面阶段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从江门市主城区到达深圳仅需1个小时,将有效促进两地的合作与交流,为深圳企业制造基地提供了新选择。

研发方面,江门市可建设研发基地,吸引深圳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线等,通过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和人才,提升江门的研发能力。加强与深圳市相关科研单位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移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争取将产业中试、生产项目落户到江门。

四是剖析深圳重点产业,做好各项配套工作。系统、深入研究分析深圳“20+8”产业集群体系,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产业的产业链具体环节、产业发展阶段、技术要求及创新趋势、市场需求及驱动力、项目落地需求与扩产周期等情况,梳理深圳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受限环节,如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配套需求较强的环节,瞄准这些在深圳发展受限的环节,提前做好基础设施、土地平整、专项政策、要素储备等方面准备,更精准地承接深圳的产业外溢,推动江门与深圳的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系深圳市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院长)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