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挑一个不忙的午后,漫步江门,你会发现,咖啡馆星罗棋布。与众不同的店名、新潮的店铺,在大街小巷上显得格外特别。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咖啡文化氛围浓厚,咖啡产业基础扎实。平均每万人拥有咖啡店约3.8家,数量超过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每年咖啡豆烘焙产能约5000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咖啡之城。
聚焦侨都咖啡新趋势,南方+将带你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探访这座城市里的“咖啡天团”,听听他们与侨都咖啡的故事。
林卫强开咖啡店,很佛系又很执着。
江门市蓬江区长堤风貌街边,有一座三层楼的老房子,二楼外墙印着“百豆分享 精艺十八”八个大字,那是他的咖啡店。
2012年,林卫强放弃稳定高薪的工作,投身咖啡行业。从卖咖啡到卖咖啡豆,再到自己开烘焙厂,一做就是22年。
林卫强有点佛系,店里没有固定餐牌,店员二三,遇到不懂咖啡的客人,他甘愿把自己的时间成本拉长,把客人“聊懂”了才下单。
但他又有点执着,坚持传统,只做手冲,产品包装上要有江门元素,他说,“江门人要讲好自己的文化。”
“如果失败了,就一笑了之”
林卫强去做咖啡生意,与香港大有关系。
20多年前,江门有三家熟豆供应商,都是香港与澳门的企业,他们将江门当作加工厂与中转站。当时,也只有几家星级酒店、西餐厅能喝到咖啡,而且要卖38元一杯,普通人很少喝。
“市场几乎是空白的。”林卫强萌生出一个念头:做侨都本土咖啡。
2002年,柏顿咖啡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江门首家咖啡门店,新鲜又时髦。
柏顿咖啡,江门最老派的咖啡店之一。南方+记者 张婧媛 拍摄
酒店咖啡贵,林卫强当机立断,只卖5块一杯,用虹吸壶制作,而且,能喝到的咖啡豆多达40种,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人。
林卫强的目的不只是卖咖啡,还有销售咖啡豆和器皿。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集原料烘焙、用品器具、人员培训、产品销售等“一站式”经营。因为明码标价、合理利润,还能提供增值服务,柏顿咖啡很快成为众多酒店、餐厅、公司商务的首选,自营店分布五邑、佛山、中山等地。
但创业的路并不好走。眼看着咖啡馆在江门开了起来。
“咖啡入门不高,要做出彩,却没那么容易。”林卫强敏锐抓住行业的新方向,推出精品咖啡系列,带领公司进入发展新阶段,成为江门拥有生豆品类最多的工厂店。
店内的百豆墙,是柏顿咖啡的团队试过近500种豆子,逐渐形成的百豆生豆资源库。这是柏顿咖啡的“最具特色”:咖啡拼配——把数种具备不同风味特性的咖啡豆混合起来做咖啡。
柏顿咖啡百豆墙。南方+记者 张婧媛 拍摄
“我们这里有160多种不同产区、不同产地的豆子,比如来自非洲、中南美洲、亚洲等地的,著名的‘猫屎咖啡’都有多个品种,如印尼野生猫屎豆、原条猫屎、猫屎生豆等。”林卫强如数家珍。
如今,柏顿咖啡成了江门最老派的咖啡店之一。20多年前,柏顿咖啡需要找澳门企业代工提升品质,后来到了鼎盛期,东华路近乎整条街用的豆子都是出自柏顿咖啡。现在,柏顿咖啡的豆子返销到了港澳,形成了涵盖品尝体验、培训教学、制作加工等于一体较完整的产业链。
一家美好的咖啡馆,可能就是有人像练武功一样,精进自己的咖啡技术。
“创业万一失败了呢?”南方+记者问。
“如果失败了,就一笑了之。”林卫强捋了捋头发,耸耸肩。
被“卖咖啡”耽误的文创大佬
家,是林卫强想带给客人的感觉。
从开业到现在,每天下午两点,江门啡友区先生都会准时出现在柏顿咖啡,巴西喜拉多特浓的口味是他的最爱。既是光顾,又是回家。“这家店开了22年,我基本每天都来,喜欢叹(享受)咖啡,更喜欢叹生活。”
走进柏顿咖啡,店内布置淡雅简约,不大的空间,却规划得十分整齐。暖白色的灯光,柜子上鳞次栉比的咖啡豆,墙面上摆放着各种上了年份的咖啡器皿,珍藏着“70岁”的中古磨豆机。
它家的咖啡风格层次鲜明,即便没有受过训练,也能喝出咖啡的风味来,非常直接。在店里买一杯咖啡,几个人就坐在门口矮桌边,聊天、打游戏、喝咖啡,悠悠闲闲。
店内珍藏着各类中古磨豆机。南方+记者 张婧媛 拍摄
柏顿虽然品牌够老、够经典,但是林卫强一直在创新。
龙年到来,他与设计师特意设计了一款名为“钱龙”的存钱罐小公仔。一楼隔层的架子上,摆满了江门人熟悉的文创咖啡:铁桥系列、荷塘纱龙、新会鱼灯……
带有江门元素的文创咖啡。南方+记者 张婧媛 拍摄
“19世纪60年代,老华侨把咖啡豆、咖啡壶带回家乡,开启了江门人对咖啡的探索,形成独特的咖啡文化。”林卫强说,“好文化,更要有延续性。”
于是,他在创新咖啡产品之外,也把江门字样、江门文化、江门传统融入设计中。从文创产品所包含的江门元素,能看出这位土生土长的江门人骨子里以家乡为骄傲。朋友笑称他为:被“卖咖啡”耽误的文创大佬。
地方文化和咖啡的深度融合,赋予咖啡关乎“江门”的灵魂。如今,“侨都咖啡”成为江门人的“不可或缺”,开拓出更大的消费市场。据统计,江门存续咖啡相关经营主体达1580户,相当于每万人有3.79个咖啡馆,数量超过上海、深圳、广州等地。
从“喝咖啡”到“产咖啡”,侨都江门逐渐形成了布局完整、发展成熟的咖啡产业链及相关配套产业,是世界重要的咖啡手冲壶生产基地之一。
林卫强还期待,后起之秀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他跟同事分享学习,支持年轻的咖啡创业者,联合其他地市共同举办全民手冲爱好者比赛。
“年轻人要有工匠精神,做咖啡并不在一时一刻。”林卫强说。
【采写】南方+记者 张婧媛
【拍摄/配音】南方+记者 梁洁
【剪辑】熊毅
【海报】区瑞香
【策划】朱伟良 潘晓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