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再获重大突破。
今年1月底,马斯克宣告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此前完成的首例人类大脑植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
早在2020年,我国便开展了国内首例临床植入式脑机接口实验。浙江大学与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合作,实现了72岁高龄残障人士利用大脑皮层脑电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
中国虽入局晚,但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进程十分迅猛,政策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2024年2月2日,科技部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这是我国首次专门编制关于脑机接口研究的伦理指引文件。
脑机接口,是通过采集大脑神经信号来实现人的意识与计算机交互的过程。
这是一个集神经医学、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的交叉学科,它的颠覆性在于,无需依赖肌肉组织参与,直接从大脑提取信号来控制外部设备,可以达到替代、恢复、补充或改善大脑功能的效果。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MARC Groupe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10亿元。据麦肯锡预测,仅医疗领域,2030-2040年脑机接口全球潜在市场规模将达400亿美元。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不断优化,脑机接口有望首先在医疗场景大规模落地。
潜在市场规模400亿美元
医疗领域空间增长不断
脑机接口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尤其在医疗领域。
比如,对于脑卒中瘫痪人群、帕金森患者人群、渐冻症人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引起的中枢神经受损人群等等而言,目前的药物和手术等技术缺少足够的治疗效果,患者长期处于瘫痪等功能失常状态,亟需脑机接口技术提高生活质量。
以脑卒中为例,目前全球每年新增1200万卒中患者,其中约40%的人群存在中度功能障碍。
而在养老方面,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往往要靠外部设备进行日常生活护理,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控制假肢、电动轮椅等设备。
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3亿,进入中度老龄社会,潜在用户群体众多。
据麦肯锡预测,仅医疗领域,2030-2040年脑机接口全球潜在市场规模将达400亿美元,其中,严肃医疗150亿美元,消费医疗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大于10%。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未来十年内脑机接口处于应用普及期,通过以下方式可实现市场规模的显著增长——
●更加广泛的应用:逐步推进普及,医疗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有不断增长的空间。
●取代传统治疗领域药物应用:以神经治疗领域为例,当前全球神经药物类市场规模达上千亿美元,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药物替代方面具有潜力,有望占据10%-30%的市场份额。
●开拓新的应用场景:脑机接口在睡眠、康养、消费娱乐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脑机接口包括输出式和输入式,是一个“脑-机-脑”的闭环系统。
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这种技术,电极采集大脑神经元电信号后,人们可以通过“意念”来控制设备,比如电脑、机械臂等等。
反过来,在人的肢体神经处植入电极片,也能够将计算机指令输送到人脑中,实现对大脑与肢体的操控。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主要解决了“脑-机”的数据传输问题,而“机-脑”的传输还在底层技术突破阶段。
相关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医疗健康、交流沟通、生活娱乐等方面,从临床到最终上市,脑机接口仍有较长的路需要探索。
我国是企业主要集聚地之一
资本市场高度聚焦
医疗领域是脑机接口当前主要产业化方向。随着技术不断深入,资本市场也高度聚焦脑机接口赛道。
2019年以来,中国脑机接口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较为活跃,2021年与2022年属于爆发期,两年的投融资事件数超30次,两年披露的融资总额42.17亿人民币。2023年脑机接口行业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为7次,融资金额1.73亿元。
在国外,脑机接口商业化走在前端的有Neuralink、Synchron、Precision等企业,近一两年内宣布了融资,估值少则几亿美元,多则数十亿美元。
从地域看,美国和中国是脑机接口企业主要集聚地,企业数量均破百,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加拿大、英国和以色列的企业数量处于第二梯队,均超过20家。
其在医疗领域的产品方向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主要面向的疾病包括癫痫、帕金森、抑郁、疼痛、多动症、孤独症、截瘫、卒中、阿尔兹海默症、意识障碍、耳鸣和听力受损、视力受损和睡眠障碍等——
●运动功能恢复和增强:非植入式为主,产业基础良好,有近40家厂商。加拿大、奥地利、美国、日本、英国、中国等均有诸多厂商研制卒中康复训练设备。
●恢复和增强视觉感知功能:植入式为主,处于研发阶段,全球不超过10家厂商。刺激位点多处于视网膜、视皮层、视神经和丘脑外侧膝状体。
●癫痫等神经病变诊治:植入式为主,商用化已相对成熟,正朝向更精准闭环控制以及更复杂发病预测发展。全球基于脑机接口技术提供癫痫、帕金森等疾病诊治方案的公司60余家。
●认知障碍和衰退诊治:非植入式为主,人工智能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全球有20余家公司,普遍处于研发和临床试验中。
●情绪检测和抑郁治疗:非植入式为主,多款产品获批。当前全球有30余家公司,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严肃医疗领域的抑郁症诊治。在消费医疗领域,还有20余家公司研发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情绪检测和情绪舒缓服务。
●睡眠检测和干预:非植入式为主,行业出现细分趋势,当前全球有10余家公司。
脑机接口产业链日渐发展成熟,其产业链主要包括——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为脑机接口领域提供关键的生物医学材料、电子材料等原材料,器件制造商主要负责生产脑机接口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
中游:负责将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整合完整的脑机接口设备制造商。
下游:市场主要在医疗、娱乐、养老三个方向。在临床上将发挥重大作用。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医疗领域的脑机接口企业近200家,其中25%走植入式技术路线,75%走非植入式技术路线。下游相关企业近200家。
三大难题待突破
冷静看待“研究热”
脑机接口市场仍以非植入式脑机接口为主,其占比达86%。植入式脑机接口主要应用于难治性脑部疾病,占比约为14%。
脑机接口研究热,但仍受到技术、伦理和安全等因素的制约。
●信号采集技术
信号采集技术路径可以分为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类。
植入式,对深入到颅骨以下的组织进行信号采集和记录,由于距离神经元更近,信号采集能力较强,但存在开颅手术难度较高和使用寿命较短两个核心瓶颈。目前需要通过手术机器人和电极片的小型化与柔性化来解决。
非植入式,信号采集能力较弱,但不需要在颅骨开孔,因此性能与可用性仍有不足,当前主要用于康复训练、教育娱乐、智能生活、生产制造等场景。
●预后效果待提高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安装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要进行开颅手术,可能要面临对大脑皮层损伤、免疫排斥反应等系列问题,导致电极附近的脑组织变成疤痕组织,覆盖电极,阻断工作,手术预后难以保证。
目前普遍使用的电极寿命只有2-5年,如果不想回到失能状态,需要再次进行脑部手术。
即使最终临床证明有效,其大规模应用,也要考虑经济成本的可及性。
●伦理问题
伦理风险大致可分为生理、心理方面。
从生理上来说,为了采集到更加清晰和强烈的脑电信号,有些脑机接口会通过植入式的方式在患者颅内放置记录装置,这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问题。
从心理上来说,相关实验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自主性,甚至改变患者的性格。或者涉及到患者的隐私权等伦理风险。
迎接风口
政策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我国目前也在推进相关研究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清华大学医学院完成了首例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让一名四肢瘫痪14年的高位截瘫患者,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清华大学联合团队完成了第二例微创脑机接口手术,成功实现让患者控制电脑屏幕上的光标移动。
三博脑科,作为国内领先的神经专科医疗机构,积极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帮助患者恢复了部分运动功能。
国内也诞生了一大批脑机接口企业,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比如博睿康科技,是清华团队背后的脑机接口产业化公司,涵盖临床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领域,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提供无线干电极脑电采集系统、数字脑电图机等产品。2022年12月,该公司获得数亿美元C轮融资。
此外,在医疗领域,也有不少企业在攻关脑机接口相关技术。
上海念通智能,主要进行肢体康复设备的研发生产;
北京脑陆科技,专注于脑科学、脑健康筛查、脑电算法、脑电数据开放平台等;
浙江迈联医疗,聚焦人机融合智能脑机接口研发;
江苏神念科技,专注脑电和心电传感器解决方案;
……
只是,国内在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大部分依赖进口。
近些年来,国内研究团队从逐步跟随到齐头并进,在脑机接口专用芯片、深部脑刺激、静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等领域取得突破,推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将成为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
同时,相对于海外,国内的试验动物审批和临床资源支持都有具有优势。
在政策方面,有很大支持力度。
2024年2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这是我国首次专门编制关于脑机接口研究的伦理指引文件。
文件明确,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应确保研究具有社会价值,应主要致力于修复型脑机接口技术,强调通过技术的发展服务公众的健康需求。
2024年1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公布6项重点任务,包括前瞻布局6个新赛道、10大标志性产品等。其中就包括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等产业。
2023年8月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要开展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脑机接口术语、参考架构等基础共性标准。开展脑信息读取与写入等输入输出接口标准,数据格式、传输、存储、表示及预处理准,脑信息编解码算法标准研究。
2022年4月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等重大项目。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脑机接口在政策和技术应用的双重催化下风口渐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