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汕尾千名干部人才赴深“取经”,深意何在?

南方+ 记者

过去十年,深圳“特区”携手汕尾“老区”,聚焦“中央要求、汕尾所需、深圳所能”,以全方位、多领域、宽层次合作奔赴山海之约。

今年,汕尾计划派千名干部人才到深圳学习培训。为何要去深圳学?去深圳学什么?南方+记者为您解读。

“家门口”的高质量发展样板

春节前,汕尾召开了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海洋强市,融湾先行”的发展路径。

春节后,汕尾市委书记逯峰在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紧盯深圳,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进一步释放了汕尾融湾融深的鲜明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举办地从省会广州移师到深圳。过去四十余年,深圳从1979年的1.96亿元GDP起步,到如今的3.46万亿元,深圳的快速发展一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去年,深圳GDP同比增长6%。从数量上看,深圳经济总量排名全球前十、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在如此大基数的背景下仍实现6%的增速,意味着要创造更多经济增加值;从质量上看,每一份“量”的增长背后,既有新产业对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也有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强势引领,无不蕴含着“质”的有效提升。

深汕一家亲,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咨公司联合印发了《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情况监测报告》(2024年第1期,总第10期),从产业协作、消费帮扶、医疗卫生、营商环境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深圳汕尾对口合作工作经验,充分肯定了深汕对口合作取得的成效,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汕尾创新岛(深圳)。

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全力支持,深圳、汕尾两市主动靠前、高效落实,推动省级层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圳市与汕尾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7年)》,市级层面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把握合作方向,共商共议发展事宜,区县层面建立结对帮扶协作关系,推进对口合作具体任务,从组织领导和资金保障,全面构筑对口合作工作“四梁八柱”,开启了深汕合作的崭新篇章。

深汕“百千万工程”千名干部培训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2月26日,“奋战‘百千万’·融湾先锋行”启动仪式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举行,正式拉开“融湾融深千人培训计划”的序幕。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现代、国际化的魅力之都,在深化改革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指挥长戴斌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此次培训是贯彻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勇于担当,为汕尾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找准“思想融湾”切口

思想是总开关、总闸门,思想“融湾”是对接融入的关键第一步。去年,广汕高铁的开通让汕尾在物理距离上进一步融入大湾区。物理距离缩短了,思想距离如何拉近?

汕尾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认为,干部培训交流是破题切口之一。

“到深圳来培训,就是要全面地拥抱深圳、学习深圳,现场感受深圳发展的强劲脉搏,深入学习深圳在产业升级、园区规划、文化创新、营商环境、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对我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很大的帮助。”汕尾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说。

过去十年,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100亿元,促进社会产业投资近2000亿元,其中,先后支持汕尾开展处科级、村(社区)“两委”等各级各类干部培训7批次,帮扶资金超过600万元,大大提升了汕尾各级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过硬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圳援建的汕尾市城区盐町头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

深圳援建的汕尾市城区盐町头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

2月20日,汕尾制定印发《汕尾市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五大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这一关键,推进铸魂、先锋、提质“三大工程”开展领导示范推进、激发基层活力、干部人才下乡、夯实基层基础、组织引领赋能“五大行动”,对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培养和学习路径作出规划,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为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强县兴镇带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今年,在深圳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下,汕尾一方面依托深圳改革学院、“双百行动”高校资源,开展以“奋战‘百千万’·融湾先锋行”为主题的“融湾融深千人培训计划”,针对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规划、产业平台建设等10个专题,对市县领导班子成员、市县机关单位干部、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等10类人员进行精准点训,对标提升抓工作的思维、策略和本领;另一方面,实施千名“两委”干部培训计划、“双百行动”千名基层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保障力度,全覆盖培训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提升基层干部抓“百千万工程”本领。

同时,充分利用汕尾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鼓励深圳机关单位组团到汕尾开展团建、旅游、现场教学活动,深化两地干部学习交流、互学互鉴,实现干部培训“双向奔赴”。

深圳援建的深汕中心医院。

用“特区思维”破解“老区难题”

2月26日,“融湾融深千人培训计划”首场培训班——汕尾市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规划专题培训班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开班,共有来自汕尾市各机关单位的80名领导干部参加。

培训班召开前三天,汕尾举行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吹响“开年即开工、起步即冲刺”的冲锋号角,动员全市上下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牵引,赛龙夺锦奋战一季度“开门红”。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重大投资项目工程的规划与实施落地。

近年来,汕尾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漂浮式海上风电、风渔融合海上牧场、绿色石化等先进技术,涌现出一大批“大好高”项目,为推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增添强劲动能。

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暨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深圳召开。

“再好的技术、再好的项目都离不开人才支撑,都需要能够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来实现。”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董海涛说。

此次培训为期5天,突出产业链招商、高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重大产业项目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资政策及投资工具分析等内容,邀请了行业内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授课,包括深圳市委党校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高山,恒程集团副总裁、天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林德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胡国庆等高校教授和行业大咖。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将思想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统筹兼顾,将课堂教学和体验教学紧密结合,不但深入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产业链招商与重大产业项目管理等内容,还前往中建科工钢结构博物馆和光明科学城等地沉浸式体验学习。

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光明科学城向学员们集中展示了深圳在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让学员们实地感受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魅力。参观过程中,学员们纷纷对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创新生态系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科学城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人才引进等措施,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这为汕尾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来自汕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学员刘莉丽说。

学员到深圳光明科学城参观学习。

在中建科工钢结构博物馆,学员们深入了解钢结构的发展历程、应用范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在建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这次培训让我深入了解了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规划的相关知识、政策法规和最新发展趋势,也为汕尾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积极参与三大平台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来自汕尾市财政局的学员莫振育表示,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工作中,持续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多渠道统筹整合各类资金,为“百千万工程”提供更坚实的资金保障。

“这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不仅有财政管理、投融资分析、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性强的课程,还有产业招商、园区建设运营等实操性强的课程,开启了我解决问题的智慧之门!”来自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学员廖兴凯也表示收获颇丰。

讲解员为学员介绍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情况。

汕尾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深汕“百千万工程”千名干部培训计划,接下来还将开展产业平台建设、现代化农林业产业化发展、文体旅融合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质、城乡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等8个主题培训班,为汕尾高质量发展打造“四有”狮子型干部队伍。

南方+记者 陈欣欣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