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进来”:风起鹏城,乘风而上 | 江门学习深圳经验

南方+ 记者

过去,深圳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江门要摸着深圳过河。

向深圳学习,江门不单“走出去”学,还把“老师”请进门。在全省加快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江门努力在“协同深圳”上下功夫,通过产业、科技、公共服务等各领域的合作,把深圳的企业、人才、技术请到江门来,迎合深圳发展需求,多维度布局推动深江合作,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协同效应。

风从鹏城来。创新发展之风从珠江东岸吹来,深江合作甜蜜再升级。

企业“飞”向西

走进深圳德森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江门基地,一栋栋高楼正拔地而起,这里将承接该公司更多现有产能,生产SMT全自动视觉印刷机等设备,打造成德森智能制造总部基地。

德森董事长周林是2021年来到江门的,第一次来,他就“看对眼了”。“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土地和厂房来承载,江门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的确,在新一轮发展中,区位、空间、产业、侨务是江门的特有优势。

放眼广东制造业版图,江门和深圳都是广东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的布局城市,产业协同度高。作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5个主平台之一,江门拥有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江门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的。市场的目光集中投向江门这片土地,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深圳。

近年来,通过“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制造”等合作方式,以核心区为载体,深圳、江门探索跨区域建设产业平台和发展“飞地经济”的协作模式,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主阵地。

自此,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济合作,突破了以往的市场选择模式:在两地分设总部区和制造基地,实现“分工有序”。

瞄准深圳,江门各地拿出好地、好政策,精准招商,承接产业与资本。光说不够,还要把企业请进来看。去年6月,富士康、大族机器人等113家深圳电子装备企业走进江门,寻找发展新空间。紧接着两个月里,又有数百家来自深圳等地的新型储能、智能装备企业到访江门。

企业代表走进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江门基地。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江门智能装备产业基础扎实,现有相关企业众多,加上交通便利、空间广阔,深江产业合作潜力巨大。”深圳市智能装备产业协会会长施浩认为,产业外迁是可行的路径,“找空间,就是找发展前景。”

海目星是深江合作最早一批探路者。2017年初,海目星接到一张急需交付的订单,但位于深圳的生产基地已经饱和。来自江门的招商团队得知后,主动提出可以提供1万平方米的厂房供企业使用,解决燃眉之急,如今实现了高速发展。该公司3C行业中心总经理刘明清表示:“深圳具有人才优势,江门拥有制造基础,两地形成了产业互补。”

“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深圳企业上演“西游记”。2021年至2023年6月,江门累计引进深圳超亿元项目投资额近683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461亿元。

科创人才“请进来”

随着产业转移的路子走宽,江门对于高端要素集聚发展的需求愈发迫切。

学习深圳,更要把这座超级城市的智囊团“请进来”。因此,人才成为深江两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

早前,深圳市市长率队到江门市考察交流,深江共同组建的江门市人才发展集团正式揭牌。作为江门人才工作“总服务商”,该集团聚焦江门双碳实验室、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主动参与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和人才团队加速落地江门。

江门双碳实验室吸引了深圳航天工研院、国能集团、中创新航等科研机构、企业加盟入驻。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例如,江门双碳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批复筹建“双碳”省实验室,吸引了深圳航天工研院、国能集团、中创新航等科研机构、企业加盟入驻,组建了包括院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在内的科研团队100余人。

深圳航天工研院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主要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正积极在大湾区布局航天科工产业集群基地。其副总经理王洁刚表示:“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是江门市委、市政府和深圳工研院战略合作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看好江门,愿意多方位参与共建,引进更多双碳领域的项目入驻江门。”

目前,江门市引进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深圳航天工研院等人才团队和24家企业及机构,联合共研可落地转化科技项目260多项,进一步提升了江门市整体科创实力。

我们看到,科创、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流动,既有政府“无形之手”的作用,更尊重市场规律,背后有着深刻的产业变革逻辑。

当前,江门立志担当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主战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硅能源、新型储能、低空经济、传感器、海洋牧场、安全应急、数控机床、盾构机、智慧农机、水经济等十个新兴产业。

进军新赛道,更要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更要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营造“阔海”凭鱼跃。江门市超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吴吉星,2014年从宝安来到新会,投资入驻崖门新财富环保产业园。在他看来:“省心、省力、省钱,是江门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在这里,企业专心研发搞生产,一年比一年好。”

“无缝”对接深圳

上个月底,一艘满载集装箱外贸货柜的“鸣航006”船从江门新会港鸣笛启航,驶向珠江口东岸的深圳盐田港。

江门新会—深圳盐田“组合港”开通。江关宣 供图

这标志着“新会—盐田组合港”通关模式正式启用。自此,江门新会港和深圳盐田港可通过关区货物数据共享,实现大湾区港口间信息互联互通、海关监管互认。借助“组合港”,“江门制造”以更快的速度输送至世界各地。

优质的公共配套与服务,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保障。深中通道通车进入倒计时,来自深圳的优质资源,加速向西流动,江门如何全面“接轨”深圳?

不止在海上。深圳、江门之间,一系列“硬联通”“软衔接”在提速。

今年6月,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其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的连接,更打开了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联动的新可能。深中通道建成后,深圳、江门之间,架起了一条新通道。

“深中通道开通后,将给江门以及深江合作带来深刻的、历史性的改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兴贺说。

以公共服务配套为支撑,江门发展集团下属板块企业江门文旅交通集团与深圳机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合作设立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江门候机楼,直接把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搬”到了家门口。深中通道开通后,从宝安国际机场到江门只需1小时左右。

着眼长远,江门推动深圳机场江门物流分拨中心、江门候机楼等项目尽快动工建设,打造服务湾区、辐射周边的航空物流分拨服务枢纽和“一站式”航空服务综合体,更好服务江门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早前,江门市政府和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建了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率先与深圳接轨。目前,中心办理仲裁案件238宗,标的额超过50亿元。

深国仲江门中心还启用了中国(深圳)证券仲裁中心江门联络处、深国仲江门中心金融工作部、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三大新平台,进一步深入服务资本市场、银行金融和华侨华人争议解决,大湾区东西两岸国际仲裁服务水平加快“一体化”。

当然,对于深江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刘兴贺也有更多的期待:“推动两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加强两地在政务服务、企业开办、信用监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对接合作。”

惊涛拍岸,伶仃洋上,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融合。更多的化学反应,正在深圳、江门之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南方+记者  张婧媛

◎相关链接

学习深圳,江门想当“大城做题家”

“走出去”: 东行取经,向“深”借力 | 江门学习深圳经验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