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地让党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党媒需要利用天然的公信力,将正能量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引导力,打通连接基层干部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抢占舆论制高点,实现综合传播力的有效下沉。在报道策略中,应处理好信息的权威性、创新性与风险之间的平衡。提升党媒在基层的传播力,既要保留新闻的权威性,又要赋予报道以独特的温度和深度,采用更加贴近民众的语言,加入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使信息不仅权威可靠,而且易于理解,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党媒 传播力 下沉
在当前的传媒格局中,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党媒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将正能量转化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即大流量,以及如何在综合传播力的下沉中实现这一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媒如何运用其独有的公信力,转化为传播正能量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如何将新闻专业标准的深度与广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引导力,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日益盛行的今天,主流媒体如何在内容创新与信息真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基层题材报道,实现党媒综合传播力的有效下沉,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凭借长期在党媒一线的采编经验,笔者将分析并讨论这些问题,分享在采写县区、街镇以及村居新闻中积累的洞见和策略。
一、把握党媒特有的高度
党媒的高度不仅源于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省市决策部署的深刻认识,更体现在如何将这些政策与理论结合实际,转化为具有深远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党媒的角色不仅是政策的传播者,更是理念的解释者和实践的记录者。党媒的高度不仅体现在对政策理论的准确把握上,更体现在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报道中,与时代需求相适应,从最基层的鲜活案例出发,以创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通过这种方式,党媒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
2023年4月,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道通讯员发来一则信息,称当地的一家企业在广州一江两岸、猎德大桥、琶洲西区、广州圆等地制作了一场高质量灯光秀。南方杂志社记者查询资料发现,结束访华行程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段广州猎德大桥的灯光秀视频,并用中文、法文表达对广州的喜爱——“谢谢你,广州。法中友谊万岁!”。发现这一题材极有可能成为区域热点。记者独家采访了该企业后,迅速以《马克龙点赞广州灯光秀,番禺制作火了!》为题,通过南方+客户端进行发布。“广州番禺发布”官方微信在第一时间转发了这则新闻,各个媒体也纷纷转载。该新闻阅读量短时间内迅速攀升,成为市桥街乃至番禺区2023年度少有的“正面破圈”的全国性热点新闻之一。
二、深耕连接基层的广度
在媒体融合转型浪潮中,面对碎片化的快餐式阅读、真假难辨的庞杂信息,党媒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内容生产,在权威性、准确性和公信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破解内容生产能力强大与传播能力不足的矛盾,是新形势下党媒需要面对的考验。传统媒体原有的发展路径遇到了严峻挑战,只有持续推进下沉和深耕,打通连接基层干部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党媒抢占舆论制高点,提升党媒在基层的综合传播力。
以2022年4月广州番禺祈福新村的火灾谣言为例,当时一段建筑物大火的视频通过微信群广为传播:群聊记录中,有人称广州番禺祈福新村湖景居,电瓶车电池在电梯里爆炸了,整栋楼都烧起来。这则消息短时间内火爆全网,对当地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南方日报负责番禺片区的记者长期在采编一线,与事发地居委会干部、物业管理人员均熟识。在极短的时间内,记者先后向多名社区干部、小区物管了解情况,并赶赴一线实地调查,多方求证后,第一时间写出辟谣新闻《广州番禺祈福新村电瓶车爆炸烧了整栋楼?传言不实!》。这则消息获得了数十万的高阅读量。这不仅体现了党媒在确保信息准确性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展示了其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党媒的责任不仅限于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要求党媒不仅要有深入的政策理解和媒体专业素养,还要有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通过将政策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党媒能够更加有效地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平衡权威与创新的尺度
在当代媒体实践中,特别是在党媒的报道策略中,如何处理信息的权威性、创新性与风险之间的平衡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媒体如何在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同时,还能保持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首先,考虑到媒体的基本职责是向公众传递准确和权威的信息,特别是在处理涉及公共安全、健康、重大政策等关键信息时,保持信息的原汁原味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的报道,媒体必须确保其传播的信息来源于权威部门,且内容上绝对准确无误。这种做法虽然在风格上可能较为保守,但却能有效避免误导公众,保证社会稳定。
然而,单一的、照本宣科的报道方式很容易使媒体内容变得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因此,媒体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也应尝试采用更加生动、通俗的方式来解读和传播信息。这不仅意味着使用更加贴近群众的语言,还包括通过各种创新的表达方式,如故事化、视觉化手段,以及利用社交媒体特性进行互动式传播,使得信息更加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既保持了信息的权威性,又增强了传播的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在带来吸引力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在追求创新和吸引力的过程中,媒体可能会不自觉地过度解读或夸大事实,甚至误导公众。这在自媒体时代尤为常见,一些自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往往会采用夸张或者哗众取宠的手段来吸引观众,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更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对于党媒来说,这种风险尤其需要被严肃对待,因为党媒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四、结语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中,党媒在基层的角色与责任愈发显著。党媒如果仅仅“原地踏步”,坚守旧有的报道模式,只是机械地复制和转载官方信息,虽然这样做在确保信息准确性方面风险较低,但缺乏创新和个性,难以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其对公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将大大减弱。
要提升党媒在基层的传播力,适度往前迈出“半步”必不可少,既要保留新闻的权威性,又要赋予报道以独特的温度和深度。这就需要党媒在报道中采用更加贴近民众的语言,加入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使信息不仅权威可靠,而且易于理解,更具吸引力。
值得警惕的是,党媒在追求创新和独特视角时,也必须谨慎行事,避免盲目往前迈出过大的步伐。过度的创新和解读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导,与党媒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党媒在创新报道的同时,必须严格把握好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在传递权威信息的同时,也能够贴近民众、服务社会。
“原地踏步,泯然众人;往前半步,领先全城;往前一步,粉身碎骨。”这不仅是对党媒在基层传播中行动策略的形象描述,更是对其在新闻报道中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的概括。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媒应在确保信息权威性的基础上,适度创新,用更加生动、贴近民众的方式进行报道,从而有效引导舆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
刘怀宇 南方杂志社广佛肇新闻中心主任
南方传媒研究 2023年第6期 总105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