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东莞年轻人确诊“淡淡综合症”,你中招了吗?

莞有料
+订阅

近日,在东莞工作的95后白领叶女士在社交媒体上确诊了“淡淡综合症”,她不似“快乐小狗”那样热情、昂扬,也不如“颠公颠婆”那样抽象、激烈,面对周遭的事物,她都是淡淡的,精神状态淡淡的,感情生活淡淡的,人生大事淡淡的,对待一切人和事物都淡淡的,总结起来就是——只想淡淡地活着。

是的,淡,成为当下年轻人最流行的社交单品,大家入门《淡学生活指南》,掌握淡学,任凭风吹雨打,“淡人”岿然不动,只是轻轻回复一个:嗯,浑身散发着一股浑然天成的松弛感、钝感力,让人不得不感慨一句:哇,TA情绪好稳定!

最近的精神状态:淡淡的

在微信上,叶女士折叠了“吵闹”的群聊,个性签名改成“精神状态:淡淡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并将“淡学”贯彻到生活方方面面……

工作上淡淡的:

甲方提出第八版修改意见,但内心毫无波澜,你说怎么改就怎么改吧。

工作上顺其自然,不愿加班,但若需要,也会淡然地答应。

社交中淡淡的:

不参与八卦,八卦到自己头上了只是淡淡地回应:这样啊/好像是/没有吧……

维系关系全靠对方努力,对方不努力,就“淡”出对方的生活了。

亲密关系里淡淡的:

Crush只可远观不可亵玩,隔三差五偷窥一下对方社交媒体的动态就可以了。

不生气、不吵架,关系淡淡的,交流少少的,不说还以为是舍友不是老公。

图源@打工人自救计划

图源@打工人自救计划

生活方式淡淡的:

走进饭店翻开菜单发现人均超过80,起身,不好意思我没那么多钱,不吃了。

人淡如菊,掌握“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这句话的精髓。

遇不到麻烦事,因为遇到了会选择放弃:懒得弄,算了吧。

两个“淡人”的聊天

两个“淡人”的聊天

精神状态淡淡的: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个音调没有起伏、情绪不太浓、平平无奇难以揣测的:嗯/好/ok/哦/行/嗯嗯/好吧/哦哦/行的/也行/都行/还行/行吧……

淡人不会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而是用惯了呵呵,礼貌而又尴尬地笑笑。对,即使开心,淡人只是嘴角划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朋友让我做 MBTI 测试,我推辞,朋友坚持,无奈打开,题目好多不想做,朋友监督,做完了,被告知是 INTJ,至今都没查过是什么意思。

此时此刻虽然很想发疯,但是感觉没必要,生气只是淡淡的,很难被惹怒。

“淡人”的“症状”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淡定、钝感、稳定和自在。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想做“淡人”,叶女士表示,努力做个淡人,降低自己的阈值避免情绪反扑,不内耗自己,给忙碌和压力的生活增添宁静。“淡学”不是“佛系”,淡人只要知道想要什么,该做什么,只是用一种稳定的状态消解负面,学会自洽。

看到“淡人”淡淡的,“浓人”恼了

有“淡人”,自然就有“浓人”。

“淡人”看了上述“症状”只觉得“淡淡的”,浓人则可能是:“看得我血压都高了,原来我是个浓人。”“笑死,我是个浓度很高的浓人哈哈哈哈哈哈哈,脸上全表情!”

“浓人”的评论区

“浓人”的评论区

也有网友认为自己介入浓人和淡人之间——鉴定自己是“痰人”;浓淡相间的人,是叫勾芡人吗?一会儿觉得自己浓,一会觉得自己淡,这是“和稀泥人”吧?

家住东城的00后小罗就是一个“浓度”很高的人。小罗一开口,淡人就觉得吵闹,说话仿佛开了一点五倍速,“啊!啊啊啊啊!”“爱了!笑死!哭惹!”“尊嘟假嘟?你快说哈哈哈哈!!!!”“谢谢宝!真的!没有你我都知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小罗情绪都是“浓浓的”。工作上,小罗追求自己认可的工作,吃得了苦头但是受不住委屈,小罗还经常给朋友做心灵spa,不厌其烦,给足了情绪价值。

但不管是“淡人”还是“浓人”,带上这些标签的年轻人还挺可爱的不是吗?

“浓人”的群聊

“浓人”的群聊

心理专家建议:警惕成为“被动的‘淡人’”

“淡人”是否就是在“躺平”呢?社交平台上的争议颇多,有人觉得这不就是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有人则认为这是在看开生活。

淡人的生活哲学,是一种自我疗愈机制,是一种“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恣意与洒脱,在这场“淡学”热潮中,年轻人不是在摆烂,而是在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社交媒体上的“淡人”话题

社交媒体上的“淡人”话题

“做‘淡人’不等于‘摆烂’,作为80后,我很羡慕年轻人‘淡人’的人设,主动的‘淡人’让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不被外界喧嚣而烦恼。”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门诊部负责人杨燕表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淡学”激起了年轻人的共鸣,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躺平”不同,“淡淡的”态度是年轻人对社会压力的自我保护和防御,用“淡学”建立起自己的堡垒和护城河,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杨燕提醒,年轻人纷纷标榜“淡人”标签,要注意区分自己是“主动做‘淡人’”还是“被动做‘淡人’”。两者的区别在于,“主动的‘淡人’”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追求淡然、简单的生活。而“被动的‘淡人’”则是一种逃避,例如因为不想面对成绩而逃避考试,不想面对人际关系而拒绝社交,或是因为受伤,“卷不动”又“躺不平”,被迫成为“淡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态度。

杨燕建议: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被动做‘淡人’”的年轻人,应该积极探索新事物,激发对生活的激情,寻找自己人生的价值。

能读到这里的朋友,笔者觉得你还不是“淡人”或者“不够淡”,毕竟“淡人”会觉得:字多,算了,不看了,嗯。

【撰文/制图】郑家琪 欧雅琴

【摄影】龚名扬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