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馆校共建”探索亮相国际学术研讨会

南方+ 记者

日前,“历史教育与文明互鉴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德国、美国和国内近50所高校、中学、博物馆和教育科研机构的100余名学者,聚焦历史教育和文明交流互鉴展开研讨。

在“博物馆资源与历史教育的融通”论坛报告会议上,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沙田实验中学副校长陆虎与东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畦共同提交学术合作论文《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馆校共建课程实践初探》,对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研学课程研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校本资料开发与应用进行汇报,并提出馆校共建的思考与畅想。

陆虎介绍了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依托博物馆资源,以巴克教育研究院提出的“黄金标准PBL的核心项目设计要素”为理论框架指导馆校共建课程的研学实践。他向与会人员展示了馆校双方结合东莞地域文化,以历史人物、文化特色、乡土特色为项目内容开展的校本资料开发与应用,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提供了范例。

杨畦以“‘馆校共融’助力提升历史教育效能”为题,从博物馆教育发展与现状、博物馆教育理论与学习方式、学校与博物馆历史教育的融合、东莞市博物馆馆校共建历史教育实践进行阐释。

杨畦介绍,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提升、教育职能的发展、对应历史课改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给馆校共建历史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动能;东莞市博物馆搭建市、区、校三级历史共建平台,组织教育人员考取学科教师资格证,与学校合编乡土历史读本、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周五馆校共建日”、学校教师专题培训,为学校量身定制流动展览、配套活动,建立强效机制补给学校历史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研讨会认为,东莞市博物馆的共建历史教育模式是融合多方之力推进学校历史教育的革新之举,对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余年来,东莞市博物馆从共建平台搭建、教育项目策划、人员来馆进校、文博师资培养、幼儿家馆合育五个维度发力,发挥馆、校各自优势,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历史文化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消融馆校之间因为教育模式上的结构性差异导致的矛盾,扎实融合建立稳定有效的互补关系。

东莞市博物馆以教育体系化、教学科学化、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推出了从幼儿园至大学多个学级段,涵盖课程类、研究类、实践类的多样共建教育项目。

学校在丰富和完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同时,东莞市博物馆也在逐步突破博物馆教育资源知识碎片化与学校课程知识体系化的壁垒,深度参与青少年地方历史及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与学校打造多元的历史学习环境和有生命的历史教育课程体系。

南方+记者 马新杰

通讯员 马牧原野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