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广厦万间,夜眠仅需六尺;
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斗门镇小濠冲村的“想记早餐店”,
6元一碗叉烧粉,卖了42年。
这其中,
藏着许多故事......
壹
招牌叉烧粉卖了42年
清晨,天刚蒙蒙亮,小濠冲农贸市场周边的早餐店便已升腾起扑鼻的“烟火气”。
走到这条小街道的尽头,“想记早餐店”的大红色招牌格外醒目。
这是一间专门吃叉烧粉的老店,一进门,食客便不自觉地被透明橱窗里挂着的一串串红润叉烧吸引。
店主桥姐与儿子想哥
店主桥姐正在熟练地将刚切好的粉下锅烫熟,而桥姐的儿子想哥则麻利地将一批油润通红、冒着热气的叉烧切成小块备用。
店内的陈设非常简单,甚至连菜单都没有,但食客们都了然于胸。一碗刀切粉加上几块叉烧,最低只需要6块钱。
香味萦绕在小小的空间里,伴随着街坊们的谈笑声、嗦粉声,已经成为了一代代人的记忆。
村民美艳姐几乎每天都要来,老顾客亦有属于自己的“进阶食法”——点上一碗斋粉,搭配一碟叉烧,更加满足。“这里的叉烧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味道甜咸可口,吃不够!”
“我们的叉烧粉是招牌,已经做了42年!”桥姐一脸骄傲。被问及叉烧的味道为什么这么好,她笑了,讲起了一段往事。
贰
一块美味叉烧的诞生
这一碗“‘想记’叉烧粉”,街坊们更多地称呼它为“乸厚粉”,因为叉烧的创始人、桥姐的父亲,别名就叫“乸厚叔”。乸厚叔本名为邝厚森,“乸”字在本地方言中释义为“女性”,街坊们评价他“做饭好吃、能干,甚至比有些女性还要强”,故得此称谓。
乸厚叔正在与街坊聊天
乸厚叔在上世纪70年代是一名卖猪肉的摊贩,但他也有另外一个身份——厨师,因此,他特别喜欢研制美食。
80年代,他被斗门叉烧的美味俘获,回到家后,把一个大糖缸的缸底凿穿,四周加上砖块,堆起简易的叉烧炉灶,像着迷一样研究起了叉烧的制作,还经常与街坊们讨论口味。慢慢地,乸厚叔制作的叉烧在小村里传开,他就此改行,卖起烧味。
改造后的小濠冲市场周边环境
1982年,乸厚叔在旧小濠冲市场附近摆起地摊,卖“晏昼”(即11时至下午3时的吃食),其中就有“乸厚叉烧粉”。因为价格实惠、味道可口,知名度逐渐打开。2004年,小濠冲市场改造,想记也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腌制后的叉烧红润有光泽
一碗看似简单的叉烧粉,制作过程却并不简单。首先是叉烧,优先选用猪的三层五花或前肩胛的位置,这里的肉质鲜嫩,肥瘦相间,肉汁丰盈,用来做叉烧非常合适。用秘制配方腌制过后,便可以开始烧制。
烧制叉烧所使用的荔枝木
烧叉烧,是获取美味的关键步骤。值得一提的是,想记在后厨搭造了一个造型外方内圆的叉烧炉,并且坚持用荔枝木烧制。
每一炉叉烧都要要用暗火烧足一个小时,现烧现卖,保证新鲜。
乸厚叔正在指导孙子想哥制作叉烧
小小的店铺,历经42年,已经传承了三代人。如今,乸厚叔已经92高寿,却仍然精神矍铄,虽早已退休,但还会不时过来店里指导孙子想哥制作叉烧,也会和食客聊聊天。
叁
是传承,也是情怀
作为店内招牌,想记的叉烧格外诱人。红润的色泽、焦脆的边边、包裹着光亮欲滴的蜜汁,香气浓郁。
咬上一口,牙齿先是能感受到外皮的酥脆,随后,带着油脂、肉汁和纤维感的肉质在嘴里化开,咸甜醇厚,还隐约夹杂着荔枝木烘烤过的果木香气,回味无穷。
叉烧粉里的粉,也是现切现煮,手起刀落,一张张粉皮被均匀切成条状,再放入高汤中汆烫。
汤底也有讲究,桥姐介绍,叉烧粉的汤底采用虾皮、虾米、猪肺、猪骨熬制而成,鲜香却又清爽,与香浓的叉烧很相配。
也有食客喜欢单点一盘炒猪肺
值得一提的是,店里除了叉烧粉外,还有一个“隐藏菜单”——猪肺粉。将熬制汤底的猪肺捞起切成薄片,佐以秘制调料,爆炒后便成为了猪肺粉的浇头。这样制作的猪肺,吃起来Q弹可口,也很受欢迎。
聊天的间隙,桥姐告诉小斗,这个店传承到想哥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接触叉烧粉生意才几年的想哥,如今也做得有模有样,成为了店里又一个“顶梁柱”。“还是想把最正宗的味道一直传承下去”,桥姐说,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累,但这个小店,这些街坊,她都无法割舍,十分珍惜。
想记早餐店
- 营业时间 -
4:00—15:00
- 收费标准 -
(部分参考价格)
叉烧粉 ¥6-¥8-¥10
猪肺粉 ¥5-¥8-¥10
叉烧一斤 ¥55
- 店铺地址 -
斗门镇小濠冲村11巷001号铺
▲点击上方导航可至
食物的相聚离合,
也调动着人类的散聚,
中国人管这,叫做“缘分”。
相信这些市井烟火,
会承载着街坊们的情怀,
一直传承下去。
|统筹:桃子
|采写:谭古楠
|视频、照片:赵锐
|出镜:李金芳
|海报、制图、编辑:谭古楠
(题图截裁于电影《国产凌凌漆》,致敬周星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