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ime来电新型诈骗出现,韶关已有人被骗33万!

南方+ 记者

FaceTime是一款苹果iOS和macOS系统下利用网络的即时通讯工具,只需要知道Apple ID便可以在陌生人之间点对点拨打语音或视频来电,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它被骗子利用成为引流的犯罪工具。近日,仁化已有部分群众上当受骗,现将真实案例曝光如下:

案例一

2024年2月22日,江女士(化名)在家休息时,接到一个陌生的FaceTime电话,因为此前从没用过FaceTime,所以她没多想,便直接接通视频。对方声称是工商银行的客服人员,告知她的微信因点击不明链接被银行监管了,每个月会产生800元的扣费,如不希望扣费可以指导她进行操作。江女士担心被扣费,便按照客服的指引将名下所有银行卡的钱转到一张卡里,随后客服让江女士把钱转到他提供的安全账户监管起来,这样微信就不会被扣费。江女士陆续转了6笔,当银行卡内的33万元全部被转走,江女士才意识到被骗了。

案例二

2024年2月23日,莫女士的苹果手机接到自称中国银行工作人员的FaceTime电话,工作人员称莫女士使用的微粒贷利息超过国家规定的利息,不下调将产生滞留金。莫女士听到后很紧张,问对方需要怎么做,随后莫女士与工作人员进行手机屏幕共享,并按对方的指引将贷款额度全部提现到银行卡,因不停进行银行操作,也收到很多银行验证码,加上诈骗分子洗脑话术影响,莫女士虽隐约感觉到不安,但还是按照要求激活Apple Pay,以Apple Pay消费的方式多次将银行账户内的钱转到对方指定的银行卡。操作完后该工作人员说因操作不当打进去的钱退款不成功,需要再存10万进去,此时莫女士才清醒过来,想把钱要回来但对方早已将莫女士拉黑了。

案例三

2024年3月5日,家住仁化县丹霞街道的一未成年人因多次非法出租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Apple ID等互联网账号并因此获利被公安机关查获。据悉,他通过社交账号结识一好友,在对方的介绍下认为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因手头紧张,他便先后将自己正在使用的微信号、支付宝账号、Apple ID出借给他人以谋取利益。因他未满十六周岁,被仁化县公安局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虽然诈骗方式是新的,但是“万骗不离其宗”:

第一步,冒充客服、发起通话

骗子假冒微信、支付宝、京东商城等金融平台客服,利用盗取的Apple ID等信息点对点接入,通过 FaceTime 向受害人发起通话邀请。

第二步,博取信任、诱导下载

骗子会出示仿冒的工作证件、征信报告等打消受害人疑虑,以需取消不实贷款、调整贷款利率、关闭金融账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为由,诱导受害人下载各类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借机窃取受害人的信息。

第三步,逐步诱导、骗取转账

骗子会以“消除贷款账户”“清空额度”“资金冻结”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将银行账户内的资金或在网贷平台上申请的贷款转入指定账户之中,待转账完毕,就将受害人拉黑、失联。

由于使用FaceTime进行通话能够绕过通信运营商,导致难以拦截诈骗通话,为阻拦诈骗造成一定困难。对于不常使用FaceTime的用户,建议关闭该功能。接听FaceTime通话时,对于非联系人来电需保持警惕,尤其是自称客服或官方工作人员的。

此外,犯罪分子会以高额租金诱骗、租借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的Apple ID和Facetime账号,用于拨打诈骗电话或实施其他犯罪行为,导致被租借人沦为诈骗“帮凶”,情节严重的构成“帮信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仁化反诈中心在此提示:请保管好名下的卡、号、证及各类网络注册账号,切勿因小失大成为诈骗帮凶!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仁公宣

编辑 杨韬 王瑾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