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为什么还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自2015年后,连续8年,粮食产量都没有迈上新增1000亿斤的台阶,“新增1000亿斤的难度越来越大”。
南方周末记者 杜寒三
责任编辑 | 钱昊平
2022年8月28日上午,北大荒集团江川农场有限公司的稻田里,九台大型收割机正在作业。(人民视觉/供图)
“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2024年3月12日,全国人大会议闭幕次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
一个月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出台行动方案,实际是对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目标的具体落实。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22年的486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493公斤,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产能指的是生产能力,包括未来的潜在能力,不一定体现在当年的产量上。”张红宇举例说,盐碱地改造后提升的粮食产量,可能在三五年后才见效。但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未来整体粮食产量肯定会上升。
“新增1000亿斤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是15年后,国务院再提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
早在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产能增加1000亿斤。
实际上,中国粮食总产量在2020年达到了13390亿斤,远远超过预期目标。
在此之后,中央开始研究部署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计划。相应地,“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也都先后写进了2023年和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为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为什么还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张红宇认为,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1.1万亿斤,2012年首次突破1.2万亿斤大关,2015年达到1.3万亿斤。但自2015年后,连续8年,粮食产量都没有迈上新增1000亿斤的台阶,“新增1000亿斤的难度越来越大”。
尽管中国人口进入了负增长阶段,由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绝对需求发生历史性逆转。但张红宇认为,仍有多个因素刺激粮食需求。
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饮食结构在不断优化,“对口粮的消费减少,对肉奶蛋的消费呈线性增长态势”。生产一斤肉蛋奶,平均需要消耗3.5斤粮食,饲料粮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粮食消费需求还与城镇化进程有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张红宇认为,城乡间流动的劳动力,从在农村时的粮食生产者变为进城后的粮食消费者,同样增加了粮食消费需求。
此外,在张红宇看来,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也使中国对粮食的“安全性需求长期不变”。他注意到,产粮国出口粮食的限制性政策越来越严,而粮食进口国的进口政策越来越宽松。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表达了类似观点。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外部因素影响,2022年国际一些粮食种类涨价达到30%以上,甚至出现一些常年粮食出口国拒绝出口的现象。刘录祥表示,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进口大国,在进口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要多花三分之一的钱,这也是亟需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原因”。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如何挖掘粮食产能提升的潜力?
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重大工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在张红宇看来,“藏粮于地”就是要围绕土地做文章,保证粮食耕地的总量不减少,同时提高土地的质量,将永久基本农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他打了个比方,亩产1000斤粮食的土地经过改造,达到“成片连方、宜机作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安全”的标准,可亩产1200斤粮食。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关于藏粮于地的相关工作,在早前时候便已做了部署。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2023年至2030 年,将年均新增建设 2500 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年均改造提升 3500 万亩高标准农田。
在2023年2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将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
同时,粮食产能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在张红宇看来,其中包括实施种业振兴,推进生物育种的产业化,补上农机装备短板等。
张红宇补充说,还要加大对种苗的补贴,探索补贴和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机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录祥表示,与2009年到2020年的提升行动相比,此轮产能提升难度更大,“几大主粮的单位面积产量都已经到了高位,耕地规模继续扩大空间也已经很小”。
他认为,新一轮千亿斤产能提升行动将突出强调党政同责抓粮食生产的导向,同时加快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和聚焦单产潜力提升,协调好产量与品质、产量与效益等同步提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