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麻辣烫,“香”在哪儿?

南方+

一份美食带火一座城,甘肃天水成了这场“击鼓传花”游戏中开年的第一个幸运儿。一碗麻辣烫,让我们见识到,这份国民小吃原来已被这个低调的西北城市烹调到了另一重极致。

掀起“麻辣烫潮”的仍是网络,各大社交平台相关热榜话题高达上百个,视频播放量近10亿,热度还在持续上涨。

当下,为一口美食而奔赴千里,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理由不够充分。近一周来,甘肃天水旅游搜索热度上涨186%,“坐高铁去甘肃吃麻辣烫”等话题下滚动着成千上万条跟帖。

01:11

天水麻辣烫让甘肃文旅在这个春天“热辣滚烫”

前有淄博、后有天水,美食为何成了带动旅游的关键一环?作为传统美食大省,广东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和我家麻辣烫,有什么不一样?

一碗手擀粉+一盘麻辣菜,这一套打卡吃法,让天水这座古城走入大众视野,成为餐饮业和旅游业两大行业的新晋“顶流”。

面对一众千里迢迢赶来的博主、游客,当地商家一时间有些难以招架,有的店过于火爆,不得不休息一天备料。

与淄博烧烤一样,天水麻辣烫的火爆也是依托短视频这一媒介。细究下去便会发现,其“出圈美食”的系列特征一样不少。

首先,视觉上够显眼、够冲击。

一碗全国可见的麻辣烫,有何特别之处?有人如此形容:如果说麻酱“奶盖”是东北麻辣烫的“身份证”,那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就是甘肃麻辣烫的“勋章”。

油润鲜艳的辣子,覆盖在各色的蔬菜和肉制品上,筷子一搅,圆滑的土豆粉挂起汤汁……天水麻辣烫的特质,恰好与短视频的视觉传播需求不谋而合。

另一重要特点,定位够大众。

短视频时代要火,两条“路径”往往行之有效:要么足够猎奇,要么足够熟悉。“出圈”的淄博烧烤、甘肃麻辣烫属于后者。

其实美食不仅属于味蕾,更关于生活,是社会情绪的映照。那些长期活跃在短视频中的美食,体现出来的正是身边的市井烟火。细腻而质朴的生活之美一旦被感知,往往最抚人心。

说回天水麻辣烫,既是大众美食,自带亲切、熟悉属性;又与当地独特风味结合,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好奇心、探索欲:同样是麻辣烫,那里的能有多好吃呢?

不要光卖牛排,也要卖那滋滋声

近年来,美食已经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旅行主题之一。

有调查显示,92.3%的受访者会在旅游前或旅游中做美食攻略;93.1%的受访者将体验当地美食作为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商旅出行的受访者中,有76.8%的人会在完成商务活动之外,挤时间寻访当地美食。

食,只为食吗?当然不是。美食带动旅游的背后,是游客对远方的期盼与向往。而美食让口腹得以慰藉带来的亲近感,亦会推动游客去窥探陌生土地的全貌。

于是,吃着天水麻辣烫,游客多会生出了解当地农业特征、风土人情的兴趣,从此知道甘肃是“中国马铃薯之乡”,还盛产辣椒;逛着菜市场,则能探索当地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在声声吆喝中感受人与人的贴近。

甘肃定西安定区称钩驿镇马铃薯示范基地

甘肃定西安定区称钩驿镇马铃薯示范基地

食,也正在成为一些城市迅速吸引人气的“见面礼”。

比如淄博和天水,在美食出圈之前,很少在各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上见到他们身影。烧烤、麻辣烫的火爆,正好为游客前往旅行提供了新动机,给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当然,“风口”之上、机遇也要自己把握。早在淄博火爆之时,就有分析称淄博烧烤的走红,已不仅仅源于食物本身,更是因为城市的“软硬兼施”:硬性保障,温情服务。

当意识到,美食是载体,城市性格往往是终极核心。

甘肃天水同样不愿错过这次机遇。为了接好这一波“泼天的富贵”,当地连夜刷墙、改厕所,连路上的栏杆都不放过,一节一节刷得锃亮。机场、车站有车辆免费接送游客,公交甚至还推出“麻辣烫专线”,便捷游客一站式“逛吃”体验。

00:55

天水甘谷文旅局局长喊话网友

“消费者消费的不是牛扒本身,而是煎牛扒的滋滋声。”文旅实战专家、时代文旅董事长熊晓杰指出,在文旅宣传层面,美食只是一个导火索。“产品其实没有后面的氛围感和情绪价值重要。”后续怎么把“火苗”烧旺,才是名声能否持续的关键。

传统美食大省,机遇挑战何在?

文旅行业普遍观察到,游客对美食的关注点正在聚焦。

“出圈”的往往不是某一菜系、某个榜单,而是一个特定品种,甚至一道菜式。除了烧烤、麻辣烫外,像柳州螺蛳粉、福建芋泥香酥鸭等,这些指向明确的地域美食正在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

在这一趋势下,广东作为传统美食大省,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粤菜、早茶等传统美食名号之外,该如何实现美食标签的再升级?

熊晓杰认为,首先要有个“钩子”——它应是一类极致的单品,既能展现岭南美食的特点,又要够日常、够平价,还得契合传播的特征。比如洁白软糯的双皮奶、颜色各异的潮汕粉粿……在特色单品的基础上,再做整体的美食推广,反而更容易“造出声量”。

美食是文旅融合的拳头产品,但也要看到美食带动文旅的局限性。

山东淄博率先打通了“短视频+线下食”的联动模式,但到了甘肃,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已明显下降。同样的视频模板、同样的美食话术,难免会造成审美疲劳,消费的冲动也会一次次的减弱。

其实,传说中的“美食特种兵”,也只是文旅市场中的小部分人群。不同地域、习惯人群的饮食偏好更差距甚远。要吸引更多、更广的游客群体,当地需要展现出美食之外更丰富多元的吸引力。

在地美食的不可替代性也在削弱。今天,无论你身处何处,几乎都能品尝来自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特色美食,从麻辣烫、东北烧烤、到重庆火锅、广东早茶……

如何强调“到达”的必要性?关键还是在于打“组合拳”。以广东为例,在宣传早茶点心美味正宗的同时,也要将“粤式”的周到服务、独特的饮食习俗文化“打包包装”,给游客一个“非要到场”的理由。对景点、城市氛围、便利服务的打造,则是收获回头客的关键。

曾经,“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现在,“因为一道菜,恋上一座城”。回顾近年来国内城市爆红案例,美食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高。但在愈“卷”的旅游营销市场,如何发挥美食的最大作用,在短期内完成品牌影响力的弯道超车,仍需我们学习和考量。

【撰文】叶绮涵 魏伯航

【策划】周人果 张梦圆

【图片】央视网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