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市、区的工作安排,清城区凤城街突出抓好沙田社区作为乡村运营示范点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沙田社区地理和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从“建设乡村”向“运营乡村”转变,实现乡村“造血功能”,提升乡村活力,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蝶变”。
串联资源要素流通
村集体资源溢价升值
沙田社区每年按市、区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对所有资金项目进行清理盘查,对资产通过“三资管理平台”进行全面摸底、计量、盘点、核实、登记,为进一步细化资源账簿,制定完善了《沙田社区乡村资源库排查表》,全面摸清记录村资金、资产、资源家底,为沙田社区乡村运营提供“资源底数清单”。
沙田土特产批发中心。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同时,社区整合沙田桐油村48亩闲置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租金收入约115万元,打造沙田土特产批发市场和沙田富篮水果批发市场。其中沙田土特产批发市场作为清城区最大农贸批发市场,带动周边商铺及住宅出租,桐油村从原来每年集体收入10万元,到2022年每位股民分红达到8500元,每间商铺每年增加7万元以上收入。
整合闲置地,沙田社区打造沙田土特产批发市场和沙田富篮水果批发市场。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为充分发挥沙田社区田一、田二村地理靠近市中心的优越地理优势,社区回收整合土地资源,利用城镇住宅返还地指标,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方式,由房地产开发商投入资金共同开发建造住宅和商铺。预计项目完成后,村小组及村民将获得31%面积产权,可选择商铺住宅物业,另获得地下车库250个产权车位。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流转的方式,使原来仅用于出租林场、花场和村民耕种的微薄收入转化为2亿元预估红利收益。
农文旅同步推进
激活发展“新引擎”
为进一步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凤城街道及沙田社区居委会通过“街道+社区+企业”模式,立足发展优势,坚持多元发展,不断强化乡村发展动能。
2022年,辖区内广东乡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正在建设的沙田物流园,占地面积约50亩,该物流园成功吸引了圆通、中通、极兔等13家物流公司进驻,进一步畅通了农副产品运输的渠道,为清远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田社区石咀、沙垯岭、上田村集体利用返还地指标,联合起来招商引资引入企业进行重建,整合后对外出租,目前建有大型仓库以及商铺若干,为3条村村集体收入合计带来120万元增益。
去年,凤城街提出“一山一水一商圈一城”的发展路径,沙田社区属笔架山南山群,南眺飞来湖,地理位置优越,有发展农文旅的先天优势,是凤城“四个一”的“一山”发展标的。
结合沙田社区正在创建的乡村运营示范点,凤城街道将其定位为“笔架山下·南大门”,并计划打造成为五大百亿农产品集散地和乡村文旅一体化典型村,通过产业振兴、乡村民宿、自行车游玩、碧道、栈道、登山道、漂流、自然生态旅游、山体滑坡防护设施道路两旁风貌提升改造、污水管网等设施改造,将凤城街滨江河和笔架河水文化经济带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和防洪排涝地下管网及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纳入沙田乡村运营项目库,完善资源社区配套,目标将沙田片区建设成为片区山水休闲旅游枢纽、农文旅示范点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畅通引才渠道
激活产业振兴活水
乡村运营关键在人才。凤城街广开源、强吸力,广募人才为乡村发展提升注入“源头活水”。
结合“雁归”计划、“两委”后备干部公开选拔等,充分利用政府官网、居民微信群、网格化入户宣传等线上线下形式,大力宣传本地政策、发展前景,积极引导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返乡就业创业或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以社区单位,建立沙田本地优秀人才库,目前储备了2名乡村经营人才和1名村医。街道党工委牵头开展了4场 “归雁返乡”和4场“群雁助飞”活动,通过与省职教城高校校地合作,优化人才软环境,积极为村发展引才。
同时,社区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为返乡的优秀人才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社区加大优秀留乡人才福利待遇保障,引导和鼓励优秀人才投入农村建设,形成“人才引领提速乡村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新模式。
充分依托街道党校平台,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加强对年轻干部和乡土人才的培养,开办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村级支农等培训班7场次,覆盖社区和“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等330余人次,推动社区党组织开拓思路,实现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双提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潘楚倩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