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及美术作品保存与修复艺委会副主任张元来到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为东莞本土美术工作者开讲《绘画色彩语言艺术》,以独到的角度,引领东莞美术工作者对绘画色彩语言艺术的本源回归。
回归色彩概念 解析绘画色彩语言艺术
讲堂上,张元首先从色相,色度,色质,色彩的来源等切入,详尽地阐述了绘画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色彩变化的规律,引领东莞美术工作者回到色彩语言艺术的本源,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艺术语言在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张元表示,色彩的基本概念其实并不复杂,色彩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但很多人画了很多的画,但是对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色彩的规律还是模糊不清,导致其在实际绘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要回到色彩的本源,去探索绘画色彩语言艺术的表达。在实际绘画实践中,空间、光线、氛围等元素都是影响色彩表现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清楚色彩的基本概念,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实现色彩的和谐统一。色彩规律是绘画创作的基础,但并非僵化的法则,它是艺术家用以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个性风格的有力工具。
张元进一步从色彩语言体系特点进行分析,从绘画的发展历程为东莞美术工作者们讲述了固有色,条件色,观念色,地域色等色彩语言的演变与不同阶段的对应关系以及它们在美术史派别中的具体运用及对应,分析它们与直接画法,间接画法之间的关系。他通过丰富的作品实例,生动展示了色彩在绘画创作中的实际运用,理论加作品分析的授课,让东莞学员们对绘画色彩的语言艺术有了清晰的认识。
有学员就表示,通过张元教授的授课回归到了色彩本身,让他重新回到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去审视自己的创作,有了新的思考,受益匪浅。
“绘画的艺术情感与色彩语言的表达紧密联系,只有在色彩的语言艺术上下功夫,才能创作出能够充分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高水平的作品,只有明确色彩的概念,深入了解和掌握绘画色彩规律,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展现出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张元说,好的绘画作品是需要有感而发,用色彩的语言艺术来表达出感动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打动别人。他希望通过这次授课,让大家在这些概念中更好的理解,并具体在实践中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连续开展授课活动 助力备战全国美展
随着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最终截稿日的临近,东莞的美术工作者们也进入了参评前最后冲刺的紧张时刻。作为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的重点创作品牌项目,“东江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名家授课活动系列讲堂也因应东莞美术工作者的呼声,在近日连续开课,邀请美术名家为东莞美术工作者们进行紧锣密鼓的“考”前指导。
此次张元教授的授课活动虽然在工作日的晚上举行,但前来听课的学员却全场爆满。张元教授也专门以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案例进行分析,通过丰富的实例,对学员们在参评全国美展时如何做好色彩语言艺术的表达,应该注意哪些投稿事项进行详细指导。学员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张元教授的讲解,积极互动。授课一直持续了近3个小时,其间张元教授一直没有休息过,他严谨的教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学员们。
“今天在工作日的晚上,还能有这么多人过来听课,特别是东莞的相关领导也来到现场,他们本身可能不是画家,但跟着大家一起认真听完了课程,这让我感受到东莞这座城市对美术发展的重视。”张元说,之前他就来岭南美术馆开过课,当时他就对东莞美术创作氛围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次过来,他又再次感受到了东莞美术创作的蓬勃力量。
“我们在全国美展的评选中,经常看到一些作品画得很不错,但是因为有一些色彩、比例、构图等方面的硬伤导致不能够获奖,非常可惜。这些硬伤若是在投稿前,能够意识到,完全可以避免。在全国美展即将截稿之际,能够与东莞美术工作者做这种交流非常必要,我也希望能够从色彩语言艺术的角度给予东莞美术工作者一些指导,帮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去参评。”张元说。
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副院长文征表示,张元教授一直关注和支持东莞美术的发展。这次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全国美展即将截稿的最后时刻,为东莞的美术工作者们带来了干货满满的一课,回归色彩语言艺术的本源,让学员们对参评作品进行最后的审视,启发了大家对色彩表达的新思考。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是国内最重要的一个展览,通过五年的一个积累,也是检验五年来东莞美术工作者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家都铆足了劲希望在这次全国美展中取得好的成绩,呈现五年来东莞美术发展的成果。在这样的重要时刻,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连续邀请美术名家前来授课,希望能够给东莞美术工作者带来名家的指导。
近年来,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持续开展“东江文化”美术主题创作活动,其中美术名家授课活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搭建平台,让东莞美术工作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许多像张元教授这样的名家进行深入交流。文征表示,在全国美展之后,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还会继续针对东莞美术工作者的不同需求,继续邀请美术名家前来授课,持续帮助东莞美术工作者绘画技巧,创作意识和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东莞文艺精品创作。
【撰文】南方+记者 龚名扬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