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静怡 采编 | 张孟月
校对|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走过电动化的上半场,汽车产业来到智能化的下半场,并逐步从“单车智能”走向“多业协同”。“车能路云”的提出,更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智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云计算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进一步勾勒出车能融合、车路协同、车云互联的绿色智能出行生态系统。
而随着产业互联的加速渗透,产业链变得更长更宽,科技企业纷纷入局,抢滩各细分赛道。他们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创新实力,探索汽车产业的智能网联体系,研发绿色环保的新能源电池,助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
那么,车联网及智慧交通产业的发展面临哪些不足,车路协同应如何落地?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新秀”的氢燃料电池有何独特优势,将对行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本期《科技与金融》邀请了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兴”)高级副总裁吴冬升以及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蓝时代”)董事长助理兼品牌部高级总监杨则刚,共同解码“车能路云”不同板块的发展之路。
车路协同
智能交通一体化的
“中国方案”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确定两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以下简称“双智”)试点城市,车路协同发展迈向新阶段。
两年过去,多个试点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智”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在车联网及智慧交通赛道耕耘十余载的高新兴,重点布局涉车电子标识、车路协同、车载前装、车载后装等业务,探索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如今已构筑起涵盖车载智能终端、路侧通信、边缘计算智能单元、云控平台及各类算法协议在内的全栈式C-V2X产品,覆盖多个应用场景。其更凭借在智能网联领域的业务和技术优势,参与到广东、四川、江苏等地的智能网联先导区及示范区试点建设。
吴冬升指出,实现“双智”协同发展,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条件,尤其是路端的智慧化改造。以高新兴为例,我们基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机等路侧感知设备,通过路侧智能计算单元融合感知计算,在广州、成都等地构建起具备超感知、超连接、超计算能力的城市交通路口,实现了交通路口全息感知数字孪生应用,赋能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打造出具备“智慧”的交通环境。而在车端,我们基于5G、CV2X技术自研多款V2X车载终端产品和移动出行APP软件方案,以提高车联网终端产品的渗透率,探索高价值车联网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伴随着车路协同体系的构建,产业链变得宽泛,高新兴还会与高精地图定位、信息安全等企业进行紧密合作。
“目前,双智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是小范围试点,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在吴冬升看来,“双智”要实现规模化,才能真正显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下一阶段,一方面要加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整体智慧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和商业闭环,挖掘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比如通过网联化改造改善道路通行环境,降低交通事故率、死亡率,提升通行效率;同时,探索‘车联网+’的商业价值,实现可持续商业发展。”
随着产业融合生态的深入推进,车路协同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这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吴冬升坦言,车路协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带有很多不确定性,且横跨多个部门,协同工作力度大。此外,车路一体化架构下的智联网汽车会产生大量数据,如何确保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对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但是,机遇肯定大于挑战。”
他表示,首先,从车端出发,汽车的整体架构必然会发生很大变化,尤其在通讯技术领域,现在很多车企已开始规划布局下一代的5G通讯平台和通讯域控,这预示着在车端运营方面将出现许多新商机。
其次,我国道路的硬件条件走在世界前列,要在物理空间不变的情况下提升道路的智能化水平、优化通行效率并提高道路安全性,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再次,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将给企业带来产品销售的商机,如涉车电子标识业务、公交网联化改造等。基于电子标识技术,电动自行车数字号牌能实现车辆身份精准识别,助力涉车精细化管理及服务应用场景落地。通过车牌证照数字化、登记备案信息化,以数字号牌为基础的电动自行车治理体系可以实现全链条追溯闭环管理。
电动自行车数字号牌
作为试点城市的石家庄,是我国北方首个实现数字号牌全覆盖的省会城市。依托电动自行车数字化治理体系,2023年石家庄市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从2022年治理前的不足10%提升至95%,同时,非法改装、违章骑行、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等情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于车路协同的赋能,吴冬升建议,一是从整车角度赋能典型应用场景的深化落地,如红绿灯信息推送、超视距功能、“鬼探头”以及远程驾驶等应用场景。“我们通过将C-V2X和ADAS融合,在识别交通信号的同时实现汽车自动紧急制动。”
车路协同智慧出行服务—障碍物预警
二是赋能港口、矿山、停车场等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随着5G普及和网联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车企在前装量产时,就已经按照硬件预埋的方式,把车路协同系统和车联网芯片融合,搭载了5G+C-V2X。“这也是我们期望的车端渗透率提升优先于路端覆盖率提升,即优先解决车的联网问题。”他解释道,车联网及智慧交通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车路协同,还要实现V2V车车协同——即使道路没有进行智能化改造,两台车之间也能协同。例如,一辆行驶中的乘用车在路上遇到校车经过时,其能通过V2V协同收到告警信息,从而减速慢行来保障校车的安全。
吴冬升坚信,随着5G、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未来的智慧交通将从如今的“被动交通”变成“主动交通”,通过智能网联系统提前发现交通隐患,及时优化车端或路端的基础设施,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的智能交通一体化“中国方案”。
广州市番禺区车联网示范区交通全息数字孪生路口
氢燃料电池
开启绿色出行新篇章
从“车路云”到“车能路云”,绿色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存储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不仅车端、路端要变得“智慧”,电池赛道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增长,氢能源汽车开始成为新能源汽车车主的新选择。当前,纯电动车运营所面临的痛点在于充电不方便、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相比之下,氢能源汽车在后两个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有效方案。
杨则刚以“31吨氢能源自卸车”为例介绍道,氢能能量转换效率高,加氢时间和加油时间一样,续航里程就能达到420公里,大大增加了车辆的运营效率。此外,使用氢燃料电池更为环保,制氢方式以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制氢、化石燃料制氢为主,大大降低了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真正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零污染。然而,尽管氢能源汽车被视为很有前景的清洁能源汽车,但氢燃料电池产业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成本较高。所以,如何快速降低成本尤为重要。
在杨则刚看来,氢能企业若想实现降本增效,必须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如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的自主配套。同时,还需创新工艺,提升燃料电池系统的能效。
“我们始终坚持核心产品的自主研发,以及双轮驱动双布局的发展方向,保证公司在市场端的核心技术和成本可控。”经过6年发展,氢蓝时代已成功打通“膜电极—电堆—燃电系统—动力总成”创新链条上的梗阻,推出多款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产品正向开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国内首家完成“陆海空全方位,动力电力并举”的氢电行业头部企业。
对于业内热议的“氢能将取代锂电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议题,杨则刚认为,氢电池和锂电池的发展并非相互对立,它们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氢电并存”才能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氢电池因其续航长、重量轻、无污染等优势,在重型卡车、物流车、公交车等商用车领域上有着极大优势。但在乘用车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纯电动车的市场保有量较大,技术路线和配套设施相对成熟,更具经济性和成本优势,现阶段锂电池相对优于氢电池。‘宜氢则氢,宜电则电’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搭载氢蓝时代燃电系统的港口集装箱卡车于深圳西部港区成功投放
憧憬未来,杨则刚充满信心,“氢能产业的发展已积厚成势,正蓄势待发。”为加快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他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从政府层面加强氢能产业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协调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工作,优化加氢站、氢储运等涉氢项目审批流程,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购置和运营补贴机制等。
二是加大力度出台方案完善加氢站布局。一方面,尽快为已具备运营能力的加氢站颁发相关经营行政许可,为示范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氢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出台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设更多加氢站。
三是深化试点示范,扩大应用前景。例如在政府主导的场景支持开展氢能公交示范运营、氢电混合运营等。
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氢能“技术先行”。出台相关定向扶持政策,积极扶持氢能龙头企业,集中力量解决氢能领域卡脖子问题,推动“制、储、运、用”各环节关键技术持续迭代,为氢能产业发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体验氢能技术产品,提升社会对氢能利用的认可程度。
五是政府牵头鼓励产业基金“扶强扶优”,助推龙头企业发展,打造氢能产业“比亚迪”。据透露,氢蓝时代已与多个大型能源企业合作,共同拓展新型电力系统在氢能方面的应用以及船舶领域的氢能应用,同时将开拓中东市场,让产品“走出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