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白”“大溪地”“真多麻”“特级”……这些消费者在网购珍珠时常常看到的限定词,在业界并没有严谨、统一的定义标准。上海市消保委3月14日发布的《珍珠饰品直播带货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这些有特殊含义的术语,极易干扰消费者的认知和评估。
该《报告》对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等8个消费者经常网购平台100个直播间进行监测,选购各类珍珠饰品,并对整场直播讲解、宣传、购买全程录屏以采集固定相关证据,并进行了相关检测。
六个网购平台被横向打分,100个直播间平均得分不到七
上海市消保委对6个买样数超过五件的平台进行横向打分比较,平均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抖音7.48分、西瓜视频7.14分、淘宝6.97分、小红书6.44分、快手5.14分、拼多多4.73分。
根据对比主播口播录屏、商品链接、详情页介绍、商品外包装标签信息和实际检测数据,从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多角度对100个直播间进行打分比较,各直播间总体平均得分为6.47分(满分10分)。
《报告》还对店铺直播间与网红直播间进行打分比较,店铺直播间为6.46分,网红直播间为6.57分。此外,对购买样品按产品分类进行横向打分比较,平均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淡水珍珠6.9分、珍珠(未标识淡水或海水)6.21分、海水珍珠5.96分。
珍珠直径大小虚标,小型直播间涉嫌“三无”产品概率大
《报告》显示,此次调查共发现四个主要问题。
首先,珍珠定名不规范。此次调查发现,带货主播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使用“天然”一词强调其珍珠的天然属性,从而区别于各种人工宝石或经人为优化处理的宝石,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珠宝玉石的规范定名都无需加“天然”前缀,而且国内外市场绝大多数珍珠产品均为人工养殖形成,应当在名称中标识“养殖”。
上海市消保委还指出,经检测,三成样品的定名不规范,部分样品经过覆膜、辐照、染色等处理却未明确注明处理工艺,更有甚者拿仿珍珠冒充珍珠、淡水珍珠冒充海水珍珠等。
第二,此次调查100个直播间中绝大多数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且准确标识“形状”“光泽”“光洁度”等珍珠分级级别信息。主播仅在直播过程中使用诸如“社交距离无瑕”“无明显瑕疵”等较为含糊性的词语表述,再加上直播间会通过滤镜、美颜等手段美化珍珠展示效果,极有可能影响消费者选择和判断。
其次,此次调查100个直播间中有15个样品未标识珍珠直径大小或数值区间信息标识混乱,存在直播描述与网页详情、产品标签不一致的情况。另有21个样品的直径大小标称值与实测不符,其中5件样品偏差值达到1mm以上,属于较严重的虚标。
最后,此次调查发现,小型直播间(粉丝量1万以下)本身对于珍珠产品关键参数讲解寥寥几句,发货包装简陋,样品涉嫌“三无”产品的比例高达1/3,增加消费者辨别产品的难度,更无法确认该产品是否与直播间主播描述一致。
南方+记者 张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