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化向“海”,珠光璀璨。
海珠,起于海丝,文化绵延不绝;兴于创造,产业生生不息。这片土地上,文化产业拔节而上,生出新“芽”无数:各类文化企业逾万家,规上文化企业400余家。
站在新起点上,海珠区胸怀以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担起海珠责任,展现海珠作为。
海珠区委宣传部、海珠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南方日报共同推出的《文创海珠说》栏目第十九期,一起了解方所书店,是如何打造成为公共文化空间,传递美学生活理念。
在城市中离人最近的地方,方所书店创始人毛继鸿“种了”一棵“老槐树”。
“以前,村头的老槐树是人们分享故事的地方,希望方所也能成为现代都市里人们共同分享故事的地方。”
从1997年来到海珠区后,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海珠区文促会会长毛继鸿就一直在这里深耕事业。在他创立设计师服装品牌“例外”的15年后,他转而向文化空间运营“进军”,创立“方所”。
2011年,方所书店首店在广州太古汇开业。
海珠区良好的人文基础和成熟的制造业,再加上背靠广州,国际贸易交流、港澳资源便利,毛继鸿很快将“方所”的核心部门、“例外”的新品发布会、时装秀都设置在海珠区运作,并把事业版图从这里开始不断扩大。
十年间,“老槐树”越种越多,方所在成都、青岛、三亚、西安、上海陆续有了店,单店面积也从最初的1800平方米,渐渐扩大到5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如今,“方所”的全国第六家店在北京刚刚开业。
与其说是书店,方所更像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平等共享是毛继鸿更希望赋予它的属性。在这件事上,毛继鸿更像个文化人,而非生意人。
在官方说法里,“方所”来源于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若定是金刚,即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意在为懂得文化创造生活的所有人,打造一个内在渴望归属的地方。
在毛继鸿的解释里,“方所”是《楞严经》中的一个词语,“方”是十方世界的意思,“所”就是当下此时此刻,在方所,“在此时此刻此地,可以看到观到想到创造出十方世界的一切宇宙。”
一个试图包罗万象的书店,不再仅仅只是书店。“公共文化空间”更符合方所的定位。
“现在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毛继鸿注意到城镇化的发展对公共空间的挤占,在即使是较为开放的商业空间,也被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商店空间切割。
从小在大院里长大的毛继鸿认为,在公共空间里平等共有是基本的前提,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分享,分享带来快乐。
他尝试对抗私有空间对公共空间的侵蚀。方所就是在这种理念中诞生的。
商品有价而知识无价。因此毛继鸿想以知识、以图书为载体,削平公共空间的进入门槛,因此方所就成了一个以文化为载体,以阅读为载体的一个公共空间。在城市的商业体中,人们除了购物消费活动,也能拥有一方分享知识、观看展览、获得认知的精神家园。
方所向每个人敞开,每个人都可以走进来。在毛继鸿看来,方所的角色就是村子前面的老槐树,是人们分享所见所闻的地方。
方所也努力成为汇集思想、分享知识的场所。
从成立以来,方所就定期举办分享沙龙,在2022年,广州方所仍举办了200场以上的文化沙龙及创作者现场等活动。“现在我们会选择发掘广州本土的讲者,比如邀请中大的老师带来他翻译的书籍,或者就讲讲经典书籍作品。”毛继鸿考虑,这样能让讲者和听者之间的链接更紧密,也能持续得更长久。
聚焦公共空间,方所在书店以外衍生出多种形态,涉及的项目逐渐向社区、向儿童教育、向图书馆等领域延伸,公共空间的打造不仅仅在城市里,也走进了乡村。
除城市文化地标品牌“方所”以外,方所还陆续打造了以音乐与文学为核心的自营主题型社区书店“方庭”、儿童美育中心“方翎”、文旅小镇文化中心“方和”和针对城市街区中心的试验型文化品牌空间“和集”。
不同的空间项目背后,有着一个统一的价值核心。
毛继鸿提出一个构建空间美学的资本“三角形”,“除了金融资本之外,还有社会资本跟自然资本”,他将教育、医疗等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视为社会资本,将生态环保、物种多样性等理念视为自然资本,“任何事情只有兼顾三个要素,三个资本互相制约、互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大部分人不同,毛继鸿并不喜欢用成功的定义来束缚方所。他更喜欢把方所看作一个生命,不以成功或失败来衡量,而更关注它的发展过程,更看重是否有自我超越的生命力在里面,那才“有意思”。
从广州走到北京,12年间,方所有自己的坚持,也在一个个挑战中不断突破。
“广州店刚开的时候,方所是一个挑战者,它颠覆了传统书店形式,也颠覆了传统零售形式,实现了二者的跨界。”毛继鸿说,但时过境迁,随着移动互联的程度越来越深,跨界已不是新鲜事,“方所将自己定义为美学生活的重构者。重构的核心要素就是不能做别人做过的东西”。
走出广州后,方所的第一站是成都。成都店是广州店的两倍有余,更大的空间,给方所营造空间带来更多可能性。方所成都店融合了东西方特色元素,书店的立柱和天花板以“藏经阁”为概念进行设计,店内柱子则以哥特式风格用混凝土做出大切面,并用压低的过道分隔空间,如一台时间穿梭机,连接起现代工业美学的商场与带有神秘感的方所书店。
“做出来以后,大家都很惊讶,说‘哇,原来书店可以这样做’,我觉得为了这一声‘哇’就够了。”毛继鸿觉得,这一声惊叹的背后,是方所触动到了人类的共通性,与人心共鸣,“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而在新的文化项目里,毛继鸿又有了新的构想。“我们考虑与中国美院合作,做一个元宇宙,用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科技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元宇宙里面设定一个方所的世界,把中国美院的艺术作品放在元宇宙的方所里。”
对北京的方所,毛继鸿寄予厚望,“这是北京的一个重要文化高地,是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未来是国内与全世界艺术文化交互合作的窗口和平台。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和全世界顶级的艺术空间对话,也有机会把广州文化带到全球的舞台上。”
编辑 | 卡拉
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
来源 | 南方+、广州海珠发布往期
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