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在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下,茅洲河(宝安段)再次走进亿万观众的视线。
央视报道称,自2021年我国启动美丽河湖建设以来,各地分阶段梯次推进,已先后筛选出深圳茅洲河、厦门筼筜湖、浙江千岛湖等56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曾经是珠三角污染最重河流的茅洲河,通过持续治理修复,如今已经焕发了新生。
事实上,这并非茅洲河第一次登上央视的舞台。早在2020年底,茅洲河就曾因杰出的治理成效,作为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样板,获得《新闻联播》的专题报道。
时隔3年多,茅洲河再次作为美丽河湖的代表走进群众视野,其背后是宝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的探索实践。
如今,鸥鹭齐飞、鱼翔浅底的茅洲河,不仅是宝安乃至深圳重要的城市水脉,成为广大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周边落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印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
春水初生,春潮初盛。温暖的春风拂过宁静的河面,每一片涟漪都诉说着宝安生态环境的变迁。
茅洲河是深莞界河,流域面积388平方公里,干流长31.3公里,在宝安境内有18条支流,流域面积157平方公里,流经宝安4个街道、40个社区。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宝安区工厂和人口数量激增,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我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令茅洲河水体日渐黑臭,甚至一度成为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2016年,宝安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式打响,联动东莞对茅洲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治理,从建设管网补短板,到正本清源治源头,宝安区对茅洲河开展了从水体到岸上的系统性全流域治理,从污河道整治、污水处理、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力争治水“无死角”,让河流“换新颜”。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自2019年10月起,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达到地表五类水,提前1年2个月达到国家要求。目前,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已稳定达地表水三类,茅洲河11条一级支流均稳定消除黑臭,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墨汁河”华丽转身,成为市民络绎不绝的“生态河”,实现从“掩鼻而过、背水而居、闭窗而眠”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的转变。
近日,一座新扩建泵站又在深圳茅洲河完成改造,正式投入使用。宝安区水务局工务中心工程一部部长唐晓斌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松岗2号泵站投用后,生活污水转输量可以由原来的10万吨每天,提升到25万吨每天,对进一步改善茅洲河的水质有很大好处。
河流不仅要变清,也要更美。
央视报道中提到,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生态环境部今年确定将2573个水体纳入美丽河湖建设。
生态环境部明确,美丽河湖建设,要突出“美”的核心导向,具备“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等基本条件。2021年我国启动美丽河湖建设以来,各地分阶段梯次推进,已先后筛选出深圳茅洲河、厦门筼筜湖、浙江千岛湖等56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早在茅洲河治理之初,宝安便将“美”作为河流治理的目标之一。
通过精心规划与建设,宝安打造了一系列沿河碧道和休闲公园,茅洲河展览馆成为生态文明教育重要载体,茅洲河畔的燕罗湿地、万丰湖湿地公园,已然成为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宝安建设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写下一个个鲜活注脚。
近年来,宝安区坚持水城融合发展,高质量开展“山海连城”特色碧道建设。紧扣“一脊一带”、山海连廊部署安排,以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七彩碧道”为示范,动工建设松岗河、新桥河、沙井河等支流碧道。
对标深圳市级西部中心建设的环境品质要求,宝安以蚝乡湖公园为中心,串联新桥商务中心、沙井河城市中心、松岗商业中心,连接松岗、沙井、新桥现状居住集中地区,形成“缤纷碧道网+魅力水岸城”17公里特征级水网,夯实山海连城蓝绿生态基底。
今年,宝安区还将高质量建成开放新圳河、西乡河、西部中心区“七彩碧道”以及沙福河、石岩河等14条碧道,系统提升片区公共空间品质,无障碍贯通衔接“一脊一带”的水廊主脉络。
从水清到岸绿,从“黑臭水体”到“美丽河湖”……茅洲河的蝶变不仅为发展注入生态活力,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滨水活动体验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放眼宝安,一幅水城共融、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让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越擦越亮。
南方+记者 胡百卉
通讯员 江李婷 卢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