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9岁男性患者因吞咽困难就医,检查发现食管长了个鸡蛋大的肿瘤。幸运的是,他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接受了消化中心三区、心胸外科专家首次联手运用的“双镜联合”技术,顺利实施了微创切除手术,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手术创伤,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接诊医生通过CT检查发现,该名患者食管下段有一巨大肿物,进一步完善食管超声内镜测其大小为5.2×4.5×4厘米,有鸡蛋般大小,而且紧贴着胸主动脉及心脏,腔外生长为主。
针对这样少见、巨大的食管肿瘤病例,消化中心三区邀请了多个相关科室专家进行MTD讨论。对于直径3厘米以下的单个食管黏膜下肿瘤,消化内镜下可以实现微创切除,但是这种巨大且毗邻大血管的肿瘤,实现消化内镜下完整游离难度很大,即使完整游离,也无法将肿瘤完整取出。
无法单独在消化内镜下切除并取出,那么“转道”胸腔镜下切除可行吗?虽然传统胸腔镜手术中,切除对象的肿瘤直径没有限制,但是由于切除过程中容易出现大肌层缺损及黏膜损伤,术后还会食道狭窄、功能障碍和黏膜障碍,严重的话会导致食管纵隔瘘,风险较大。部分情况甚至需要进行开胸手术。然而,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治疗代价较大。
消化中心邓辉副主任医师仔细研究患者病史、影像资料及查阅医学前沿进展后,提出了胸腔镜—消化内镜双镜联合的治疗方案。它结合了内镜和胸腔镜手术的优点,可以更微创、更精准地切除肿物,还能保留完整的全段食管,保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心胸外科主任张耀森和消化内科主任陈浩军反复沟通讨论后,同意采用“双镜联合”进行手术。心胸外科、消化三区团队迅速评估手术风险并作出应对预案。 经过充分的术前沟通,手术分为内镜和胸腔镜两部分,在手术室无菌环境下同时进行。消化内科团队首先实施经食管黏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邓辉副主任医师娴熟运用内镜在肿瘤上方建立黏膜下隧道入口,然后剥离肿瘤与食管黏膜层及周边部分肌层,但无法完成整个肿瘤游离。
消化内科团队实施经食管黏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
随后,由心胸外科张耀森主任团队接手,继续在胸腔镜下仔细分离肿瘤,将消化内镜未能游离的肿瘤周边组织完全剥离,并将完整剥离的肿瘤从胸腔取出送检,留置引流管后缝合各切口,同时内镜下封闭隧道入口。两个学科团队密切合作,成功应用“双镜联合”技术完成食管多发巨大肿瘤切除,完整保留了食管。手术十分顺利,出血不到10毫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
心胸外科团队进行胸腔镜手术
本次手术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及番禺区的首例胸腔镜—内镜联合手术,标志该院的超级微创技术及跨学科合作迈上了新台阶。相较传统外科手术,这种技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在术后保证人体消化道完整性,减少出现继发性感染以及消化道瘘等疾病,加快术后恢复。
食道黏膜下肿瘤(ESMT),常见的有平滑肌瘤、神经鞘瘤、间质瘤、脂肪瘤等,部分有恶性倾向,有些无症状,有些引起胸痛和吞咽障碍等,有症状的及巨大性质不明的,一般建议切除。医生呼吁,日常生活中应多关注消化道健康,定期进行胃肠镜、胸腹部CT等常规身体检查,尤其是长期吸烟饮酒、肿瘤指标升高、有肿瘤家族史、有消瘦等报警症状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现消化道息肉、肿物或肿瘤也不要紧张,尽早就医,完全有微创手术治愈疾病的机会。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麦裕玲 通讯员 邓辉 黄飞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