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求助,帮还是不帮?

佛山政法
+订阅

“我的手机被偷了,这是我新换的号。”

“太倒霉了,有点要紧事,能不能帮个忙?”

“家里人住院了,急需要钱,尽快还你”

本以为好友遇到困难,自己仗义纾困只是举手之劳,却未曾想落入诈骗圈套!如果您收到以上类似的信息或来电,警察蜀黍提醒:一定要仔细询问核对对方身份,分清真假好朋友!

真实案例

为“闺蜜”垫钱买包包发现被骗

2024年3月4日,同济派出所辖区罗女士收到了一条微博私信,对方自称是“闺蜜”,因操作失误导致手机被锁,原来的账号登不上了,所以重新申请了账号联系罗女士。罗女士看对方聊天语气、说话方式和自己的闺蜜都很相像,没有对对方身份怀疑半分。没过多久,“闺蜜”话锋一转,提出想在网上抢购一款限量手提包,因手机号码异常收不到验证码,请求罗女士帮忙垫付,罗女士没想太多就进行了转账。但等来的不是“闺蜜”的感谢,而是接到了派出所劝阻电话,罗女士这才恍然大悟!

为“好友”仗义解困才知被骗

2024年2月29日,祖庙派出所辖区周女士接听了一位“好友”来电,对方称最近因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求助3千元应急。周女士没仔细分辨核实对方身份,便遵从“好友”指引进行了转账,随后发现自己的账户触发诈骗预警被冻结,但周女士没当回事,仍打算换一张银行卡继续转账,直到接到了祖庙派出所的反诈劝阻电话,周女士才如梦初醒!

手段拆解

1.改“头”换“号”,伪装身份

诈骗分子会套用受害人好友、同学的QQ、微信或微博等社交账号,主动添加受害人,让受害人以为是“好友”。申请通过后,诈骗分子会与受害人拉家常闲聊,以拉近距离,获取信任。

2.要求帮忙,延时“还钱”

诈骗分子要求受害者帮忙,以“卡号误注销”“手机有问题”“有急事”等为由,请求受害人帮忙垫付钱款。诈骗分子会伪造已归还资金的截图,谎称转账延时到账,以打消受害人的疑虑。

3.由少及多,诡计得逞

诈骗分子会抓住受害人对朋友出于关心的心理,通过营造紧张气氛催促受害人进行大额垫付,受害人极有可能上当受骗。

警方提醒

一、凡是遇到自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QQ等聊天工具添加好友,并要求转账汇款时,一定要打电话或当面核实对方身份。

二、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及单位信息,不要随意点击打开陌生人发来的不明链接,以防被骗子掌握个人信息从而实施精准诈骗。

三、如发现对方身份、信息可疑,或已不幸被骗,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同时注意保留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联系方式等证据,为破案提供线索。

四、下载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在涉及陌生账号转账时,可以验证对方的账号是否涉诈,及时避开资金被骗风险。

(来源:禅城公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