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痛失“课间10分钟”的学生,流行起了“厕所社交”…

广东共青团
+订阅

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无奈只能躲进厕所里偷偷社交……

近日,不少两会代表委员提到,“适当延长中小学生课间时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讨论。

“厕所社交”“课间圈养”也并非新鲜词语。有媒体报道过,现在不少小学都在推行所谓“文明休息”,即课间十分钟只准喝水、上厕所,“厕所社交”正是如此要求下的反映。有孩子表示,自己的朋友都是上厕所结识而来,因担心被老师发现,同学之间还建立了暗号:有时是咳嗽一声,彼此对看一眼,心照不宣;有时指指厕所的方向,几人默契地起身离座。这些偷偷摸摸好似接头的画面,又好笑又心酸,更反映着孩子们对课间自由时间的呼声。

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早已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那么,课间是如何消失的呢?其中的矛盾点不难理解:小孩子喜欢跑跳,一旦有了磕碰,学校的责任在所难免;有的老师没把握好课堂进度,拖堂挤占了课间时间;有的家长认为跑跳会让孩子过于兴奋难以衔接下一节课,课间只需要安静坐着休息即可。就是这些从大人角度而言“为孩子们好”的理由,无形之间剥夺了孩子们的课间时光。

教育应当是张弛有度的,爱玩好动更是孩子的天性。课堂45分钟已然要端正坐好、不准交谈、注意力集中,下课了依然不能切换大脑运转的速度,这不但不能让孩子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还会催生视力、肥胖、脊柱侧弯、心理等健康的问题。增加孩子的活动时间,是解决当前孩子们身心健康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缓解方法。

除此之外,同学之间交流心得、分享趣事,也是学习之余的调味剂,这些“松弛感”是当下教育所需要的,也是难得的。

当然,像不少网友指出的那样,短短十分钟,排队上厕所、打水、交谈几句已经占掉大半,确实不够再“让孩子运动运动”的时间了。因此,不论是“适当延长课间时间”,还是“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所需要考量的因素还有很多:校园场地大小、功能区的设置、楼层的高低以及孩子自身的兴趣点等。

家校共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要真正解放课间10分钟,应贯彻好《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关于不得对学生在课间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设置不必要约束的规定,对落实不力者问责。

学校应当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确保学生校内外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落实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该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等等;家长也切勿将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稍有磕碰便要找学校“要个说法”;相关部门也应厘清权责,给学校的安全管理提供法律支撑和指导,划定好安全责任边界。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就建议,要合理界定安全责任,对于已尽到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责任的学校及教师,建立免责制度;社会各界更应对学校有着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优异的成绩,而是拥有更强大更健康的身心,课间十分钟是珍贵的,当孩子们社交休息能够不再局限时,教育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实现。校园社交不该充满“厕所味”,孩子们在休息时间自由跑跳,自如地聊天社交,本该是最正常的童年记忆,这份自由不该被随意剥夺。就像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呼吁的那样,“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

点击观看媒体相关报道▼

来源: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青年观察家

编辑:bubble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