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一个老小区——祈乐苑,又火了一把,它在本月初迎来了自治的“十周年”。
什么是自治?就是这个小区没有物业公司,靠一个类似物业公司“董事会”的、不拿工资的业委会,就实现了小区清洁、安保、维修、财务等工作的运转,还能把小区物业费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据悉,祈乐苑有接近1500户住户,最早的楼房建于1999年。小区的维护和管理往往是业主关心的重要问题,那么,没有物业公司也能管好小区吗?这让很多连物业都换不了的小区业主羡慕不已。南方+记者探访该小区,了解自治的秘诀。
自治的起因
在祈乐苑小区休闲广场旁边,有一个告示栏。业委会负责人冼敏强指着1月的小区财务公布情况,“小区专门聘了财务人员,每个月月底会公布上个月财务收支情况。”
记者看到,2024年1月该小区营业内收入为59万余元,营业内支出则为47万余元,薪资福利、管理费用、保洁、物资设备等费用清单被详细列出,业主如有异议则可到服务中心去提出意见。
据了解,该小区去年的年收入就达到了550万元,包括物业费、公共停车费等,“收入大部分都用来维护小区开支和投入小区建设。”冼敏强说。
2013年1月,因对物管服务不满意,小区业主将承接小区管理业务的物业管理公司告上法庭。同年6月,小区成立了业委会;9月,业主胜诉;11月,业主决定更换物管公司。2014年2月28日,聘了新物业公司后,小区处于“半自治”状态,但新的物管公司服务不尽如人意。2015年2月,业主投票再次“炒掉”物业,自行组建隶属业委会的物业中心,开始全面自治。
自治的小区形成三层架构——最高是业委会;物业中心直属业委会,设保安部、工程部、清洁部和行政部等;保洁员、保安等一线物管人员为基层。
据了解,在实行自治后,物业公司的利润被节省了下来,营收利润直接用于小区的日常维护、翻新,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前几年,业委会应业主的要求,将小区全部楼梯房的楼梯间进行翻新。今年农历新年前,小区又应业主的要求翻新了小区的公共广场。
管理的诀窍
自治也不是一件易事。
“首先成立业委会的标准就不低,需要组织投票达到一定的比例要求。”冼敏强表示,当初因为物业服务太不尽如人意,业主们才能团结一致投票把物业“炒”掉,“近几年小区管理才慢慢步入正轨,之前很多管理的细节繁杂,都需要业委会亲力亲为去解决。”
车辆停放,业委会拟了一个车辆管理规定,经过业主大会投票通过了,但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考虑到访客停车问题,对所有外来车辆一律实行8元/小时、上不封顶的收费政策。
这下不得了,小区里的老人们炸了锅:孩子来看一下老爸老妈,陪我们吃餐饭,停车就停掉他们几十元钱,有这样的道理吗?
业委会听取大家的意见,给业主发放2.5元/小时的“亲友卡”,同时解决了避免外来车辆的问题。
此前,小区也涨过一次物业管理费。楼梯房由原来的0.7元/平方米涨至1.2元/平方米;电梯房由1元/平方米涨到1.5元/平方米。
“当时物业费涨价也是征求了大家的意见,过程很难,需要不断地沟通和劝解,但是我们现在以大大低于平均的价格给了业主们更好的环境和体验,业主们幸福感很高。”冼敏强说,在最初业委会成员中,有企业管理者、有律师,这样的专业能力和服务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复制的不易
喷泉、花园、休闲场所……记者走访该小区时感受到,这里的楼房外立面、楼栋大门以及小区环境都非常舒适整洁,小区的道路上也给出一些标识,如“限速10KM/H”等提示。
“小区有一个管理规约,是经过大家讨论通过的。”冼敏强表示,早在几年前,令人头疼的电动车就不被允许进入小区,大家投票通过的事情,必须少数服从多数。
“因为什么事都是小区业主自己做决定,所以在处理邻里关系上,也有了大幅提升。”他说,现在居委对于我们小区自治的模式非常支持,因为我们在很多事情上从根源上避免了矛盾。
今年小区迎来成功自治十周年,目前业委会有7名骨干成员,业委会成员均为兼职,不领薪酬。冼敏强说,目前,小区日常业务多在微信群交流,遇到居民提出意见,则按常规进行方案制定、业主大会投票表决。
有专家指出,业主自治更适合单体楼或业主总量不大的中小规模小区,而对广州众多户数动辄几千上万的大型小区来说,“有序”可能比“无序”更重要。如果业主众多,难以组织,在走相关程序时很容易流于缓慢、混乱,反而可能连基本的秩序也无法保障,最终消耗掉广大业主的耐心和信心。
小区自治何以幸福出圈?祈乐苑提供了一个先例,近年来,广州也有多个小区开始成立业委会或者更换物业公司,业主们为提升自身居住体验和生活幸福感在不断探索,也提供了一个个基层治理的范本。
南方+记者 王越莹
实习生 汪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