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育龄人群“敢生、能生、愿意生”?

南方评论
+订阅

文|王庆峰

生育事关千家万户,也事关长远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生育”再次成为热词,代表委员们纷纷支招,呼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让育龄人群“敢生、能生、愿意生”。

人口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我们要促进就业、扩大需求、推动国内大循环等,都需要热腾腾、活跃的人气。只有保持人口优势,才会持续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社会发展才会充满希望和活力。但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逐渐呈现出少子化特征,出生人口已连续七年下降,需要采取系统、综合、全面的措施,积极遏制低生育态势。

从世界范围看,低生育水平是多数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但在我们这里,除了一些人追求为自己而活之外,很多中国人还有很传统的“香火”观念,属于有生育意愿但却不敢生、不愿生的人群。国家卫健委的一项调查指出,经济负担重、子女无人照料和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因素是制约生育的主要障碍。而根据全国人大代表李楚源的调研,有近70%的民众将“养得好”放在生育孩子之首,也就是说,他们更多考虑“是否生得起”“能否养得好”,这是非常现实的痛点,也是政策可以聚焦发力的方向。

比如,生育成本太高。这几年,“躺平”的话题走热,最直接的指向就是生活压力。年轻人如果连自己都搞不定,就不会想着结婚生育。而有娃家庭负担太大,也会直接影响到再生育。针对这个问题,有代表提议“适当增加子女教育费用个人所得税抵扣”,有代表建议将儿童年度医疗费用自付1万元以上部分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畴,都是很务实的想法。目前,很多地方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但各地的财政情况不一。如果由中央层面发放生育补贴,或者在税制设计上再做点加法,可以有效直接地提振生育意愿。

还有,养育压力太大。本次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提到“没人看娃怎么办”,可以说是灵魂之问。现在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许多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无处去、家长看护难”的困境,特别是女性还要考虑职业发展,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生育意愿不可避免地走低。对此,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各种对策,比如推行父亲育儿假,推广嵌入式幼儿园,让更多员工“带娃上班两不误”等。而政府工作报告也进行了回应,指出要“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来得十分及时。

人口变动有其自身规律,保持适度生育水平“等不得”但也“急不得”,对于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生育堵点、难点、痛点,还是要更加积极地解决,在财力可负担的范围内,合理增加政策投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从长远来看,要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等多重目标做好政策储备。

编辑 翁子媛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