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茂名市全面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以来,茂南区按照“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原则,整合利用区域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大党建、大服务、大民生”区域党建共同体,有效加强了城市基层党建在公共管理、民生保障、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架起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严把关口选好人,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在刚刚结束的茂南区2023年度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述职测评会议上,各兼职委员积极分享过去两年工作中的生动案例和有效经验,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茂南区召开2023年度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述职测评会议。
为破解过去城市街道、社区在基层治理中单打独斗的难题,2022年1月起,茂南区在辖区内8个街道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在原有组织架构不变、人员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吸收“双报到”单位、辖区内有代表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为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吸收“双报到”单位、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中的党员负责人、辖区内“两新”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经过广泛调研了解、综合考察推荐,选派了12名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87名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到各街道社区开展服务,为基层治理队伍注入了一大波“红色动能”。
同时,通过测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优秀、工作表现突出的兼职委员予以通报表扬,反馈给用人单位,作为干部综合评价等内容的重要依据,更好地激发了兼职委员工作热情。
凝心聚力共商事,打造区域党建大格局
为更好地凝聚治理合力,统筹辖区资源,茂南区进一步深化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积极配合街道、社区党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累计920余次,对街道、社区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事务进行民主议事协商。
河东街道府前社区通过组织召开党建联席会议,与驻辖区单位市府办沟通,协调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将4间商铺无偿交付府前社区使用,新增办公面积约100平方米;河西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梁剑影结合自身特长,主动为街道范围内的农居民建房、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等提供业务指导;官渡街道官北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周涛积极统筹协调单位资源,发动党员干部力量,推进社区风貌提升、官渡市场内车辆乱停乱放整治等工作,帮助解决附近居民群众最为关切的痛点难题。
在河东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推动解决了岭咀社区无物业管理小区百货公司宿舍排水管道堵塞问题。
此外,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积极带动下,有效推动街道社区、驻社区单位的公共文化、卫生、服务等设施、场所无偿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以及双向开放使用。如站前街道文光社区银苑小区是市建设银行宿舍大院,小区内设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室、舞蹈室、阅览室等多功能活动室,通过定期向社区居民群众免费开放,丰富了居民群众的娱乐活动。
巧用“1+3清单”,精准服务群众解难题
每年年初,茂南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将结合辖区实际和特点特色,征求居民群众意见需求,牵头制定权责清单和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1+3”张清单。从群众最关心的社区治理、环境整治、扶贫帮困、文化娱乐等方面入手,建立需求清单;对接“双报到”单位、驻社区单位按照各自资源优势,列出资源清单;协调社区党组织与“双报到”单位、驻社区单位、其他组织签订共建协议,明确服务清单。两年里,共梳理出需求清单630个,资源清单430个,建立服务清单549个。
站前街道文光社区银苑小区居民在多功能活动室内娱乐休闲。
在调研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兼职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不少新经验和新方法,在社区治理方面提供了许多“好点子”,累计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98个。
如河东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林泽伟为改善孤独症患者小乔一家生活条件而四处奔走的事例被媒体报道;新华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温健强协调派出单位市委政法委帮助拨款20万元支持新华西社区解决办公场所及一系列基础设施问题,为居民修建了健身器材,新增太阳能路灯一批,对辖区内680平方米进行水泥硬底化修复,修缮垃圾分类大件家具暂存屋等,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红旗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李秋儒积极参与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治理,发挥“党建+好心管家”积极作用,大力推广“飞线整治”工作,得到市、区创文办的认可。
茂南区的兼职委员们主动深入基层一线,汇聚治理合力,解决了一批过去想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却难以办成的事情,有效形成“兼职委员齐发力,基层治理有活力”、基层党组织与辖区单位良性互动、联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南方+记者 杨金凤
通讯员 叶水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