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佛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方+ 记者

知识产权成果是一座“富矿”,佛山知识产权“含金量”正不断提升。

在过去的一年,佛山市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万件,达到11314件;期末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5万件,达到5135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0件关口,达到53.76件;专利及商标质押融资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04.2亿元,在广东省内仅次深圳、广州,其中商标质押金额106.79亿元,居全省第一位。

当前,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各地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了重要位置。龙年的首个工作日,佛山明确提出,到203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跃上“4万亿”新台阶。为此,佛山聚焦六大方面,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其中的一大抓手便是谋求成果转化之变。

让更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佛山怎么做?

去年,在全市知识产权强市工作大会上,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各区政府签订共建知识产权强县合作协议。受访者供图

要素保障

强市建设引领转化运用“扬帆起航”

一年来,佛山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创新探索专利转化运用新路径,举办全国首个着眼于高价值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的大赛(下称“高转赛”),促进佛山产业与全国创新成果对接转化。为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佛山从强保障、搭平台、聚资源、活生态等多方面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工作,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将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动能。

佛山市举办2023年高价值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大赛启动仪式。受访者供图

制度保障是基础。佛山发挥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通过上下级签订共建协议的形式,形成省、市、区、镇“四级共建”示范城市工作格局,全市五区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示范全覆盖。开展对专利转化运用行动方案的研讨,制定落实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措施和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和专利转化运用政策的投入保障。整合和盘活各部门的政策资源,从产业落户、研发创新、人才招引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形成组合拳,对专利转化项目进行全产业链扶持,从政策供给端支撑推动专利成果产业化。

外搭平台

以赛为媒激活专利成果“一池春水”

华南理工大学的“一种石墨烯/Si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及相关专利布局参加“高转赛”后,与潜在合作企业对接,进而转化落地佛山,该项目已引进博士生1名、硕士生3名,教授1名,预计今年实现经济效益500万元。

这正是佛山赛为媒,激活专利成果“一池春水”的鲜活案例。为吸引全国各地高价值专利成果到佛山转化落地,佛山市政府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举办高价值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大赛,概括来说,“高转赛”有三大亮点。

佛山在包括北京、深圳、香港等15个城市进行巡讲和宣传发动,吸引了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432个项目参赛,技术领域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效满足佛山产业对创新技术的庞大需求。

为完善赛制,高效匹配,佛山建立专利转移转化落地工作机制和项目评价体系,创新设计“8分钟路演+5分钟专家点评”的路演方式,为参赛团队提供高质量服务资源,搭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桥梁。

以成果落地转化为目的,大赛决出28个获奖项目,促成专利许可转让项目15个,交易金额约1500万元;高价值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意向项目20个,推动参赛项目与投融资机构达成意向合作10个,涉及金额30亿元;转移转化工作带动佛山80个企业、项目;推动11个高价值专利参赛项目以人才、产业、技术的形式在佛山转移转化落地,已全部完成商事登记。

内聚资源

打通知产转化运用“任督二脉”

佛山积极链接全国高端资源,以聚智引才、金融赋能、产业运营等方式打通专利转化运用堵点。

截至目前,佛山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联盟成立已有一周年时间。联盟招募97家独立成员,以及237家中关村全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联盟团体,涵盖国内985和211顶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高校+投融资本+评估机构+服务机构+交易平台”的工作机制,有效链接供给端和需求端,促成一批专利转让许可。

充分发挥金融赋能作用,佛山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建立“质押融资+投贷联动+证券化+保险”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金融“佛山模式”,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近年来,共发行三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达13.11亿元,推动全省首笔投贷联动项目落地,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政银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活水”助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去年,佛山专利及商标质押金额304.20亿元,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佛山瞄准优势产业,支持信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家电等产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关键核心专利技术产业化推进机制,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

活跃生态

延伸转化运用末端“服务触角”

来自季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一种 Micro LED 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等17件发明专利及技术通过对接,与深圳市奥视微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转化合作,预计今年可实现经济效益500万元。

这个案例背后,是一条专利作价投资入股企业的完整路径,将作价投资获得股权相关权益的7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及转化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极大地激发了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要实现这一点,既需要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创造,更离不开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近年来,佛山引人才活水建立“双智库”,建立由佛山市知识产权咨询专家库和企业知识产权高端智库,率先推出知识产权智库惠企行动,为专利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引进资源建设“双基地”。佛山建设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广东佛山)实践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佛山研究基地,率先实施“首席知识产权官”培养计划,培育一批管理人才。

此外,精准布点优化服务网络。佛山建成2个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2个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全市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36个、商标品牌指导站3个,极大提升创新主体获取知识产权服务的便利性。

【撰文】华声宇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