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华 佟宇竞 陈翠兰:从七个维度系统推进“江门优品”建设

江门来论
+订阅

2024年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打造好“江门优品”。建设“江门优品”不仅是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做优做强乡村产业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更是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农业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全省上下加快推动“百千万工程”的新形势下,江门着力通过实施农业品牌培育行动计划,充分挖掘农业优质资源,倾力打造“江门优品”行政区品牌,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有益的探索。

“江门优品”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实施路径必然涉及多主体、多部门的联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七个维度进行通盘考虑,系统推进。

第一,加强行政区品牌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建设。江门市、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规范、服务和保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施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优化行政区品牌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专业机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作用,开展行政区品牌市场消费研究,建立科学规范、公正客观的行政区品牌跟踪评价机制。搭建“江门优品”公共服务平台,做好信息服务、业务交流、品牌展示和消费索引。引导“江门优品”品牌主体运用数字技术,优化管理服务,推进品牌管理。

第二,加快建设“江门优品”标准体系。充分借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一个标准供湾区”的原则,通过标准实施、平台建设、品牌引领、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构建了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等经验及做法,加快“江门优品”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企业等构建“江门优品”行政区品牌质量标准、认证和追溯体系。标准体系建设要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上到政府部门、下到企业和农户,形成标准体系的闭环,确保“江门优品”质量和安全。

第三,提高“江门优品”品牌推介能力。精选首批“江门优品”产品目录,通过展示店以1+N(总店+分店)的模式,在江门主城区和国内重点城市布局,与现有三区四市的县域优品店形成互补、协同发展,力争每个区(县)建立多个展示各区域特色的“江门优品”馆,全力打造“江门优品”矩阵。支持“江门优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知名展会,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品牌展示推介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东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开展宣传推介,推动“江门优品”行政区品牌国际合作。

第四,培育壮大“江门优品”品牌发展主体。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环境优化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产品和服务品牌,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借鉴“开平优品”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国资农业龙头企业基于资源禀赋,聚焦特色农产品,积极参与“江门优品”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国企营运、市场化运作的行政区品牌模式。通过引导和扶持品牌经营主体,建立“江门优品”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

第五,以“江门优品”构建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深化“江门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构建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江门优品”+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实现强镇富民,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质,实现多方共赢,探索共同富裕的江门样本。

第六,以“江门优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集约建设生产链。建设“江门优品”现代农业产业园,凸显江门特色优势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多措并举延伸加工链。围绕“米袋子”“菜篮子”,加大“江门优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深入挖掘农产品功能,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功能性食品、保健、医药、生物等领域拓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价值;全力打通流通链。形成集生鲜农产品连锁经营、互联网+、冷链物流配送于一体,线上线下全渠道覆盖,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经营模式,通过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拓展延伸产业链。

第七,以“江门优品”为牵引,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江门优品”等核心内容,将特色农产品、文化元素与旅游功能有机结合,既为侨乡文化保护发展与传承利用聚合力量,同时推介行政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开发旅游线路,使“江门优品”与“江门优游”相互加持、相互赋能,形成独具江门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行政区品牌建设为抓手,发布“江门优游”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与周边城市建立“江门优游”合作开发计划,推动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强强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郭艳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佟宇竞,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翠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