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以高质量人才供给助力高质量发展

南方+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举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向媒体分享了自己不断突破自我解决新问题、开拓前沿领域的故事。

高松表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培养其创造力。而培养创造性人才,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

高松表示,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山大学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发挥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以高质量人才供给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议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南方日报:今年两会,您带来了哪些建议?

高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也是教育、科技、人才最集中的交汇点。我担任人大代表以来,两年的建议都与发挥高校这个交汇点、主力军的作用有关。去年我建议提高对于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比例;今年我的建议是,进一步深化和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我建议,要优化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对于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同时,扩大科研经费“预算包干制”试点范围,尤其对青年学者前期科研项目更多实行“预算包干制”,鼓励青年学者找准研究方向,并逐步推行“费用包干制”,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

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还有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主体,那就是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单位。现实的科研生产中,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为科研活动提供人员聘用、水电、房屋、大型公用仪器设备等保障性资源,是科研人员正常并可持续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如果各承担单位跟科研活动相关的运行成本得不到有效补偿,非常不利于持续激发科研承担单位的组织创新活力。建议进一步完善成本补偿机制,保障项目承担单位科研活动持续有效运行,进一步激发科研单位的创新积极性。

将继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南方日报: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山大学如何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高松:中山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近5年来科研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高校前三,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3.5亿元,在创新药物、生物疫苗、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能源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高价值科技转化成果。

接下来,学校将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继续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面向区域人才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学科布局,通过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二是前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布局开展前沿基础和未来技术研究,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办学,加强与港澳联动,继续推进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的建设,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的高水平国际合作。

南方日报: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站在百年发展的时间点上,中山大学将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高松:百年来,中山大学培养了近50万名毕业生,一代代中大人“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始终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复兴伟业。百年校庆是中山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推进一系列工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一是要继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我们将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并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鼓励学生尽早接触和开展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研究。同时,与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广东省实验室等其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二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实施教研系列岗位“预聘—长聘”制度,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营造潜心教书育人、静心专注学问的良好氛围。

三是继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更好对接地方产业布局,探索合作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将到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将如何进一步推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

高松: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沃土,中山大学服务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责无旁贷。我们已经在广州、珠海、深圳这三个大湾区核心城市办学,今年还将到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扩大开放合作,未来将择机建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中山大学跨境办学校区。

香港高等研究院将面向科技前沿交叉领域,结合中山大学优势学科特色,优先建设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及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三大平台。

目前,中山大学正探索开展“内地+港澳+国外”的多维度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项目,让学生有更多国际化和跨文化的学习机会,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除了与港澳高校全面开展合作,高质量推进国际化办学外,还将以粤港澳高校联盟引领科教合作,加强科研合作推进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并积极融入大湾区创新网络,加强与港澳联动,服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采写】南方+记者 李秀婷 刘汉能 

【统筹】尚黎阳

编辑 翁子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