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十年植树面积3.7万个足球场,这个县怎么做到的?

南方深读
+订阅

今天是第46个植树节

植树造林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但义务植树言之易,行之难

一曰意愿

如何让植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二曰便利

群众植树怎么更方便、如何统筹安排

三曰管护

动动铁锹种树易,林木养护难

在广袤乡村,如何让植树被广泛接受

甚至喜闻乐见?

位于粤西的茂名高州

一句“有喜事来种树”的倡议已践行十年

如今更是迎来了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契机

坚持十年植树

积累的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释放

植树节到来前夕,我们走访了该地

高州市植物园开辟“有喜事来种树”种植基地,种下的每一棵“喜树”都寄托了认种者的期望。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高州市植物园开辟“有喜事来种树”种植基地,种下的每一棵“喜树”都寄托了认种者的期望。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树长粗喽,山坡也变成了公园。”站在山口村的村口,年过七旬的张建寿双手来回比画,语速有时跟不上手速。

随着他手指的方向往前看,一株木棉树枝丫窜到凉亭二层高,如今恰逢花期,盛开得热烈而奔放。

这株木棉是10年前种下的,当时,张建寿还是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山口村位于茂名高州市镇江镇,是当地最早实践“有喜事来种树”的村子。

10年前,村中乡贤家中办喜事,与镇村干部一拍即合:在村口山坡修建凉亭、植树,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

山口村“前花园”,十年前种下的树苗长得郁郁葱葱,林下种植有树苗。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山口村“前花园”,十年前种下的树苗长得郁郁葱葱,林下种植有树苗。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10年间,“有喜事来种树”从一个想法、一个号召逐渐变成了一股风气、一个习俗。

从“摆几桌”到“种几棵”,村民凡是家有嫁娶、出生、进宅等喜事,都先后到山坡上捐种。

如今,该村已种下绿化树木、观赏花卉超万株。这个山坡也被村民亲切称为“前花园”。

10年来,高州累计新植树2500多万株,新增绿化面积40多万亩,相当于3.7万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摆酒热闹一阵子,种树几代人得益

山口村,因坐落于两山之间的出口处而得名。正值春日,入村道路两侧,黄花风铃木盛开,鲜黄色的花朵临风而动。及至村落,满眼绿植花卉,美景怡人。

“房前屋后但凡有空闲地的,都种上了花草树木。”张建寿说,不只是春天,村子里一年四季都能嗅到花香。

山口村村民屋前种下的三角梅热烈奔放。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山口村村民屋前种下的三角梅热烈奔放。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如今山口村的美,源于10年前的一个想法、一次尝试。

2013年末,家家户户办喜事都扎堆在岁末年初的好日子里,家家户户收到的宴请帖子一张又一张。彼时,绿化广东大行动正酣,“要是每一个家里有喜事的都来种棵树,那植树任务还愁完不成?”一名镇干部回忆,当时当作玩笑的话,却意外得到了镇领导班子的认可。

2014年3月,镇江镇党委、政府正式发起“有喜事来种树”活动倡议,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植树,引导有嫁娶、出生、生日、进宅、升学、晋升、购车、中奖、获奖、店铺开张、企业投产等喜事的集体、家庭或个人,到植树造林点或各村居周边义务种植“幸福树”。

镇江镇学子黄河清成功考取大学后,与家人一起来到镇上的大学林亲手植下喜树。李子彬 摄

镇江镇学子黄河清成功考取大学后,与家人一起来到镇上的大学林亲手植下喜树。李子彬 摄

一个新的活动,急需有人参与。

此时,在深圳经商的山口村村民张万寿回乡新建了楼房,新居落成计划大摆筵席。

“他在村里声望好,能带头植树说不定一呼百应。”张建寿带着村干部给张万寿道贺,劝说他响应植树活动。张万寿觉得这也是为好事添喜庆,所以决定捐资种树。

张建寿向记者回忆,其实张万寿事业有成后,曾向他提出要在村中做些公益事业的想法。“种树花不了太多钱,又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张建寿介绍,就这样,张万寿捐资20多万元,把村口的渔翁岭全种满了绿树、花卉。又在山顶建起凉亭,铺红砖步行径,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摆酒热闹一阵子,种树几代人得益。我这是给子孙种下福根,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吗?”张万寿的一席话,在当地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在高州市大井镇东光村,村民一家老小一起参与植树活动。张雁 摄

自那以后,村民有喜事也纷纷往万寿公园种树,植树还逐渐地往村道延伸。

“随着我们树立起典型,周边村子也开始学习我们设立植树点,号召乡贤、村民参与‘有喜事来种树’。”张建寿说。

在“有喜事来种树”倡议发出后,镇江镇在全镇规划了多个集中种树点,发布建议推广树种名单,引导大家勤种树、种好树。一场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的文明新风伴随植树而吹拂开来。

2014年末,镇江镇居民邹泽涛盖起了新房子,正准备大摆宴席广邀请朋友好友,请柬还没送出去,村干部就主动找上门,劝他与其花大钱摆宴席,还不如种树,给子孙留福荫。“树可以种几棵,但宴席肯定要风风光光地办。”邹泽涛抱着“给村委会点面子”的心态,在村中空地处种下了几棵树。

在高州深镇镇,干部群众相互协作在路旁种植观赏树。陈海婵 摄

“树种下后,心里老记挂,路过总忍不住看看它长得好不好。旱了浇浇水、施施肥什么的。”邹泽涛回忆,就这样,“种树”这个念头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让他意料不到的是,自己的“敷衍”,被村委会当成植树先进代表,成为了村民学习的榜样。“那我还能不积极嘛,得做表率啊。”赶鸭子上架,就这样,邹泽涛也成了“有喜事来植树”的发动者,现在甚至还当上了一名护林员。

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一,是邹泽涛所在庙社的年例,邹泽涛又倡导村民一起去植树。大家热议的话题也从“摆几桌”到“种几棵”。“十年来,种树的人多了,眼看着身边环境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和气。”邹泽涛感慨。

今年1月28日,5对新婚夫妻在高州市植物园喜事林里种下“承诺”。龚学煜 摄

今年1月28日,5对新婚夫妻在高州市植物园喜事林里种下“承诺”。龚学煜 摄

“镇里变化的不仅仅是绿化面积年年攀升,人们目之所及环境更美了,更在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筹集教育等公益善款总额一年比一年多,越来越多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业,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好人好事。”镇江镇党委委员黄晓燕说。

黄晓燕介绍,“有喜事来种树”作为镇江镇一项坚持了十年的移风易俗工作品牌,已经累计种下“喜事树”6万多株,植树造林近2900亩。

一年7个植树日,是个创举

3月一到,植树节就不远了。高州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李月婵的电话,这些天响个不停。

“律师协会、通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单位主动联系过来,希望规划对应的主题林。”李月婵打趣道,“以前这个电话是我们这边打过去的,人家还不一定答应”。

今年1月末,高州市委组织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动员各级党组织、商协会、企事业单位率先动起来,打造各美其美的主题林。“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重要契机,高州坚持十年植树积累的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释放。”高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媚说。

山口村入村主干道两侧黄花风铃盛开。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山口村入村主干道两侧黄花风铃盛开。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在高州,植树节一年一个,但植树日却一年七个。植树节这天,已是高州一年中第三个植树日。

2013年起,高州把每年1月—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植树日,连同每年的植树节打造了“一年七个植树日”品牌,集中组织县镇村三级义务植树活动,10年间未曾间断。

“高州1月到6月阳光和雨水多、土壤湿润,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成活,下半年炎热天气多台风,因而重心放在树的管护上。”高州市林业局局长官渭奇说,这10年高州相当于过了70个“植树节”,植绿护绿的意识在广大群众的心中生根发芽

十年坚持植绿,高州乡村绿意环绕。周志玲 摄

十年坚持植绿,高州乡村绿意环绕。周志玲 摄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

“10年来,高州每一个村党支部至少开辟了一个喜事林,每个行政村都有了植树点,方便群众才能吸引群众参与,从‘要我种’到‘我要种’转变。”官渭奇说,植树要多考虑群众意愿,只要把喜欢的树种到喜欢的地方,大家就会主动养护,这是提高群众植树获得感的基础。

植树造林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荷花镇潘龙村村民陆万裕在村里开了理发店,登门客人多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7年前,陆万裕萌生了在公园旁边建条绿道的想法,方便村民休闲、健身。

“散步有个好环境,大家都是受益者。”陆万裕回忆,他的提议得到了村民的支持,有的捐资,有的无偿提供用地,有的还组成植树志愿队,开始在绿道两旁栽花种树。

时光荏苒,一条长达3公里的“潘龙绿道”如今行路见荫。两旁累计种下山竹、黄花风铃、紫薇、秋枫、小榕树、禾雀花等树种2000多棵。

“每年做一点,相信若干年后就能把绿道连接的山岭改造成村里的后花园。”陆万裕说,相比刚开始,现在又完善了绿道硬底化等配套建设。

高州市植物园里,八年前种下的树枝繁叶茂,与今年初植树日种下的树苗形成对比。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高州市植物园里,八年前种下的树枝繁叶茂,与今年初植树日种下的树苗形成对比。南方+记者 邹祥亮 摄

“植树日年年都参加,今年特别热闹!”不少高州市民感慨。1月28日是高州今年首个植树日,519场义务植树活动同步进行,万人增添3万多株新绿。2月末,第二个植树日恰逢元宵节前后,2.3万市民植下10.8万株新树苗。各级党组织结合植树日活动,开展“我为家乡种棵树”主题党日活动,累计打造先锋林、青年林、法官林等15个主题林。

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鉴锋看来,高州用时10年全域推广“有喜事来种树”“一年七个植树日”,积累凝聚起的广泛认同,成为当下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优势。

“‘一年七个植树日’在全省范围内都是创新的,在具体实施过程里也要注意将种植与管护紧密结合,种一片成一片。”邓鉴锋说。

全省范围内,已有21119个村制定种树工作计划(含绿化示意图),21046个村建立了网格化管护机制,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及涉农社区。

探索从绿化到“绿美”的跨越

趁着春意,东岸镇东坡村正在把荒坡改造成油茶基地。村里请来了挖掘机,数十名村民干得热火朝天。

“原本这里的桉树放任不管,经过大家讨论,村里制定了种树规划图,把大小山头利用起来种油茶。”东坡村党总支书记李进茂说。

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李进茂口中的东坡村种树规划图。图中清晰地显示,接下来两年在哪里种、怎么种、种什么、什么时候种。

“今年,我们村油茶种植基地扩种到6000亩以上,按现在的速度,有望突破7500亩。”李进茂说。

2024年高州市绿美生态建设暨县镇村绿化一张图。资料图

过去,各地义务植树相对分散,也缺乏统筹规划。因此,今年初,茂名市委组织部下发通知,依次从村、镇、县收集所绘制的绿美“一张图”,从而实现绿美建设“一盘棋”。

所谓绿美“一张图”,意在解决的是,如何有更规划地种树,如何让植树活动实现从绿化到“绿美”的跨越。因此,绘图本身既是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对资源调配进行提前规划。

在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家家户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打造小花园。李俊 摄

在长坡镇大石冲村,今年以来已种下百余棵景观树。“有了共识,村民们更加注重通过种树来美化村庄。把树种在大家能经常看见的地方,门前屋后的闲置土地都利用起来了,美丽家园处处皆景。”村民林品强说。

“县城绿化重在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圩镇绿化重在应绿尽绿、彰显特色。乡村绿化重在惠民富民、留住乡愁。”黄媚说,去年9月高州完成各镇(街道)绿美建设“一张图”的编制和收集,通过党建引领激活县镇村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不同镇村因地制宜,各美其美。大坡镇意图打造“环库生态森林康养镇”,深镇镇率先在景区周边主题花海突破,南塘镇则围绕“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关键节点打造紫荆大道、红车大道,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初春雨后,沙田镇卢村村风铃大道景色迷人。赖绮航 摄

植树造林,三分种七分管。要获得群众对义务植树的广泛认可,日常管护偷不得懒。

为确保新栽种树苗的存活率,大坡镇在各种植区均安排了党员责任岗,由附近的农村党员一树一人落实责任,负责树苗的浇水、除草等养护。同时,镇林业部门会根据年度的病虫害预告,及早制定预案,及时喷洒农药化肥为,确保种一片、成一片、美一片。

“看到它们越长越好我们就高兴!”大坡镇双桥村党员胡昌英是片区小有名气的“林长”,把自己组建的广场舞蹈队发展成志愿护林队,定期浇灌树苗,并组织村民清理树木周边杂草、修枝剪叶等,如果发现出现病患就向技术人员汇报,请求帮助处理。

位于高州城区的笔架山森林公园改造后,成为城市绿肺。李月婵 摄

在高州层面,官渭奇介绍,针对新树的日常管护,原则上是“谁种谁管”,倡导种树单位与属地村(社区)协同管理,属地负责执行,通过发动党员、热心群众进行水肥管理,以及补种。

“要达到‘绿美’,绿化就不只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邓鉴锋说,绘制“一张图”的本质就是规划先行,体现科学植树,从绿化向“绿美”迈进。

今年来,绿美“一张图”正走出高州,惠及全省。春节前夕,省委组织部联合省林业局制作《乡村绿化工作导图》,目前超67万份纸质工作导图已经印发,科学有效指导基层植绿增绿;电子版已经逐级发至市县镇村,确保村“两委”及村小组长人手一份。

 观点 

种出景观,也要种出效益

“绿化和‘绿美’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却很大。”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鉴锋看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讲究科学种树,种什么、种去哪里都要有规划,种出景观,也要种出效益。

身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茂名指导组组长,邓鉴锋经常带领研究院科研人员到茂名走访,指导当地科学开展植树造林等工作。植树节前夕,他接受了本报专访。

在邓鉴锋看来,高州用时10年打造的“有喜事来种树”“一年七个植树日”等植树品牌,进一步培育和提升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同时也能作为一种措施推动县镇村各级林长履行职责,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具体到镇村‘绿美’,我们更多是要从‘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五边’(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做起,让大家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邓鉴锋举例道,也不一定特地追求景观树,它们的养护成本相对高,有时候结合当地群众喜爱的经济林,如茂名的荔枝、龙眼、沉香等种植,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年,茂名提出绘好绿美茂名生态建设“一张图”,把绿化工作与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构建“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重点项目建设等任务结合起来,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环境。邓鉴锋认为,茂名县镇村共绘绿美生态“一张图”的做法,是从绿化到“绿美”的探路。

此外,邓鉴锋提醒,植树种养要紧密结合,不是说植树节就只能种树,给树浇水施肥也算、补植等跟踪管护也算,比如“一年七个植树日”,前面几个植树日以种为主,后面几个就要种养结合起来才合理。

【采写】南方+记者 邹祥亮 邱茜 刘栋铭 

【统筹】刘俊 邵一弘

【策划】何雪峰 

编辑 何雪峰 伍青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