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可能有人觉得新型工业化谈的是大国重器,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全国两会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黄宝荣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
(一)
新型工业化,说起来很宏大。
从概念上看,相较于传统工业化依赖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它更强调科技创新驱动,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工业化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从规模来看,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占GDP的3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
从产品来看,不难列出一连串响亮的名字:C919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复兴号高铁……
越是宏大的东西,越需要具体的落点。
“浆水酸菜是西北地区的特色风味,但很少有人相信它可以发展成一种产业。”
黄宝荣分享的一则故事很有启发性:甘肃小伙王兵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培养了复合益生菌,开发了浆水方便面等系列酸菜产品,将家庭作坊式的特色小吃延链筑群,带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甘肃小伙王兵
这样的微观感受,的确很有温度。
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也带来了相似的故事:在外迁和转型之间反复权衡后,广东一家传统企业下决心对车间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产能翻了一倍、效益提高30%以上,连技改后的生产线,也成了同行争抢的“香饽饽”。
(二)
“大”与“小”背后,蕴含着发展的辩证法。
与其说这源于观察视角的差异,不如说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完成了闭环。
新型工业化的“新”,并非一味求新,而传统产业也不等于落后产能,有的经过技术赋能和优化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浆水酸菜”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最终实现华丽转身,就是一个实例。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新型工业化,创新是灵魂,然而,在一些人看来,创新只是大企业的事,“小块头”当“跟随者”就行。
不得不说,这种认识相当片面:
其一,俗话说“船小好掉头,船大好顶浪”,大企业固然优势突出,中小企业的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其二,再大的企业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而深耕细分市场、有着“专精特新”特质的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但个个“身怀绝技”,可以助推“大手牵小手”,实现协同创新。
(三)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
正是连接千行百业的“毛细血管”,才让“产业森林”更加枝繁叶茂。
事实上,“大”和“小”也是相对的。毕竟,“小巨人”成长潜力大,今日的“专精特新”,或许就是明日的“隐形冠军”。
而这就需要打出政策组合拳,厚植创新沃土,激发创造活力,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对于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广东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四)
无论是盲目崇拜“新”和“大”,还是过分轻视“旧”和“小”,都不是拥抱未来的正确姿势。
唯有“大小合舞”“新旧融通”,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才能更加坚实,中国现代化产业的“硬脊梁”才会更加坚挺。
【海报】刘子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